過年期間,電視新聞最常介紹的就是哪間廟有多少人潮參拜,或者哪間財神廟又借出多少發財金,甚至有些廟宇在過年期間竟也會打電視廣告號召信眾前去參拜。
用世俗的角度來看,求財、祈福儼然變成了一種「新興產業」,廟宇同樣是透過「行銷包裝」來經營,而且每間廟宇的行銷手法,可說是越來越多樣化。如果我們把這個產業歸類為宗教產業,那麼宗教產業的產值,恐怕可以排行台灣所有產業的前三名了。
以這幾年興起的「借發財金」為例,香火旺一點的廟宇,一年可以借出上億的發財金。有人會想「如果借的人都沒還,該怎麼辦?」,的確,借出去的錢如果都沒人還,這些廟宇恐怕很快也要面臨「關廟門」的危機。
但是現實情況,卻是因為發財金是跟神明借來的,所以只要有賺錢的人一定會前來還錢,而且是上百倍、上千倍,甚至上萬倍的還。當然不是每個借到發財金的人都會賺錢,若是其中一定比例的人,賺了錢再回來還願,對於這些廟宇來說就已經「賺錢」了。
只要賺了錢,就可以把廟宇修繕的更好,就可以借出更多的發財金,而只要來借的人變多,按照機率法則賺到錢的人也會變多。當這些不賺錢的人看到某某廟宇所借出的發財金,可以使人賺錢,自然就會被吸引過來參拜,如此不斷的循環下去,我們就看到某些廟宇每年借出的金額越來越多,相對的收到的還款金額也是越來越多,甚至有些廟宇所進出的金額,已經是上市公司的規模了。
筆者過年期間也喜歡去這些香火鼎盛的廟宇走走,一來是去沾沾人氣,再來也是希望神明能保佑整年順利平安,但是對於求發財金這類的行為,我則是平常心看待,因為這也是廟宇的一種商業手法。
正所謂心誠則靈,三分天注定、七分靠打拼,不管你過年時期求到了多少發財金,年假結束之後還是要好好鞭策自己,加倍努力才能有滿滿的收穫喔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