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隨元宵節的來臨,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各式小提燈持續熱賣。不過經濟部標檢局調查發現,市售手提燈籠,近2成品質出包,出現危害尖端或邊緣,恐割傷孩童皮膚或眼睛,而且部分可塑劑超標,可能干擾兒童的內分泌系統,增加男性雌性化、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比例,讓令人不寒而慄的塑毒再度入侵生活!
日前標檢局依據國家標準CNS 4797「玩具安全」等系列標準、CNS 14276「電驅動玩具安全要求」,以及CNS 15138「塑膠玩具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檢驗法」,針對40件手提燈籠,進行「物理性」、「耐燃性」、「電驅動測試」、「重金屬」、「可塑劑」等品質檢測,以及標示調查。
結果發現,在品質部分,7件不符合規定,不合格率為17.5%。「耐燃性」、「電驅動測試」與「重金屬」檢測全數通關。不過「物理性」試驗有6件違規,具有危害尖端或邊緣,恐割傷孩童皮膚或眼睛。同時2件樣品「可塑劑」含量超過國家標準容許量0.1%,可能增加男性雌性化、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機率。
在標示調查部分,13件不符合規定,不合格率為32.5%。其中2件未貼附「商品安全標章」、「中文標示」,涉及違規逃檢;另有11件「商品安全標章」不符合《商品檢驗法》規定,主要是批號標示方式錯誤。目前已通知業者限期回收改正,否則可依《商品檢驗法》,處以最高200萬以下的罰鍰。
標檢局表示,民眾購買手提燈籠時,應注意是否貼有商品安全標章,並附有檢驗合格的相關資料,避免買到逃檢商品。同時留意是否附贈詳細的中文標示,並應閱讀商品的適用年齡、注意事項、警語,以及使用方法等標示內容,千萬別將非適用年齡的玩具給幼童玩耍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。
標檢局並指出,3歲以下的孩童使用手提燈籠時,家長最好能陪同在旁看護,否則小孩可能將含有「可塑劑」或「重金屬」等有害物質的玩具,放入口中啃咬。而且必須時常檢查玩具組裝零件是否牢固、提繩或電線是否過長、有無尖銳的邊緣等,並避免混用不同廠牌、材質的電池,以防止過熱發燙引發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