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銀行在發卡高峰時期,常常會結合許多知名的商場、百貨、企業推出聯名卡,或與公益、宗教團體合作推出認同卡。但是卡債風暴以來,各銀行失血嚴重,除了縮減卡片權益外,更逐漸停發不合成本效益的卡片,其中,許多認同卡就在這樣的考量下,被硬生生的終結了。
認同卡由於卡片本身定位的關係,大多屬於公益性質,多與公益團體等企業合作,配合捐款措施,主要效能在「做善心」,卡友刷卡消費金額,會提撥固定比率給合作的認同單位。
但是也由於認同卡屬於做善事,所以較無其他附加權益,銀行提供的「牛肉」少,相對的,對卡友的吸引力也不高,所以刷卡金額越來越少,發卡量逐漸降低,於是成為銀行開刀的目標。也因如此,公益團體奧援減少,就更加難以生存了。
如去年,大眾銀行一口氣停發了多張認同卡與聯名卡,其他銀行也在成本考量下,將許多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卡片,做出停卡的處理。今年六月三十日開始,復華銀行也將停止與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合作,並終止「山岳認同卡」的使用。
復華銀行表示,停止這張卡片,主要的原因當然在合約到期。加上去年與元大證券合併後,早有整理卡片的想法,剛好藉此機會整合;又考慮到卡片相關企業都位於台中,搬遷整合不易;且定位特殊,通路較窄,考慮到經營困難的情形,因此決議停卡。
由於發卡量偏低,持卡人使用率低,刷卡金額也低,這「三低」的因素,使認同卡成為銀行停卡的首要考慮「卡選」。發卡銀行歷經雙卡風暴後,失血嚴重,加上卡片經營不易,選擇結束經營不彰的信用卡,也是必然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