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眾多交通事故當中,以機車的傷亡率最高,面對逐年增加的機車數量,交通單位再不拿出對策,恐怕無法解決大車小車爭道,違停,貓眼石、減速墊等交通設施設置不當的問題,機車族想要有安全的行車環境、遙遙無期。
根據統計,台北市機車數量創下109萬輛的歷史新高,而機車傷亡人數每年超過2萬5千件。不過,機車族則是希望能獲得平等對待,機車騎在慢車道,與隨時須要靠邊的公車、小客車交織,停停走走一個不小心就會發生擦撞,更希望部分路段開放左轉及快車道讓機車行駛。
台北市議員陳建銘認為,大車小車爭道、機車停車亂象、道路不平整讓機車族叫苦連天。市區車輛越來越多,路口待轉機車多到停不下,在道路面臨各式車輛臨停影響行進,再加上快車道禁行機車限制,真的是讓機車族左右為難。
機車黨代表董建一也發出不平之聲表示,希望針對台北市的機車路權部分,可以非常正確、明確的對待,如同汽車一般。因為在性能及法規方面,機車都不是慢車、腳踏車,定義是跟汽車等同,但在道路規劃上,都是以慢車的思維在規劃,因此造成快速行駛的機車,屢屢在慢車道、外側車道受到許多突發狀況侵犯路權,甚而造成死傷,機車的路權長期以來沒有被合理分配。
台北市交工處副處長羅啟維表示,T字路口、Y字路口也在考量安全性許可、車流容量許可的情況下,陸續開放機車左轉。而中正福林路口、松德松山路口已經在安全許可之下正式開放。
至於交通建設部分,過去為分向才設置貓眼,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,現在道路上如果有機車道就不再設貓眼了;減速墊當初設在巷口是希望汽機車減速,可是造成障礙及噪音,也已經陸續取消;防滑線不僅要求防滑係數須符合國家標準外,行人穿越線也改為一道80cm,以減少防滑面積。
長久以來所實施的兩段式左轉、快車道禁行機車規定,一再地壓縮機車族的用路空間,要如何把有限的道路空間公平分配,保障用路人的權益,恐怕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