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股最近的表現,只能用「慘不忍睹」四個字來形容,除了國內政治情勢不安定之外,油電雙漲所帶來的通膨疑慮、證所稅遲未定案的紛擾,都是影響台股的重要因素。事實上,歐債所帶來的烏雲,恐怕才是這波股票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歐債如果不快點解決,恐怕將有更多的資金被抽回歐美救市,而向來依靠外資甚深的台股,將會有更劇烈的波動。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是近來各方矚目的焦點,歐元區曾經是高收入、高社會福利、高生活品質的代名詞,如今卻變成世界經濟動盪的中心點,希臘跟西班牙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?台灣又該從中學到什麼教訓?
希臘如果被迫退出歐元區,那麼整體國家的信用,幾乎就跟垃圾沒有兩樣了,所以最近這兩週希臘爆發了嚴重的擠兌,人民都想趕快把錢留在身邊比較安全。
有人開始探討,希臘的國民平均所得曾經很高,但是這十年來政府的公共支出不斷增加,把人民照顧太好的後果,就是大家失去勤奮工作的動力,進而造成失業率高漲。每個人都等政府養,這樣的政府怎麼可能不破產?
而西班牙的原因較類似於美國,房地產泡沫化導致金融危機,不管是希臘還是西班牙,乃至於世界各國的金融危機,主因都只有一個就是「過度舉債、入不敷出」,長期舉債的結果,就是陷入倒債危機無力償還。
希臘因為過度舉債投入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,西班牙人民過度借貸購買不動產。歐洲目前面臨的問題被稱為「歐債危機」,既然是「債」,就是欠太多錢沒辦法還。台灣政府目前的各項舉債,也幾乎已經瀕臨法定上限,房市價格也有過度炒作的危機,唯一不同的是台灣民間的經濟能量比希臘還要強,那是因為台灣人太會存錢了,這點是跟歐債國家最大的不同。
但是政府仍要盡快改善財政入不敷出的狀況,否則未來我們仍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機,舉債建設是政府必要的手段,但是舉債的同時,若無法同步提升人民所得及國家稅收,破產就只是遲早的事而已了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