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為了物價有沒有上漲,民間、媒體跟政府吵成了一團,政府搬出了一堆整合性的數據,來說明物價並沒有上漲。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沒錯,但這樣的數據是某類商品的「平均數值」,既然是平均數,有些調漲的價格,自然就被沒漲的價格平均掉了。民眾常買的就是固定那些品牌及商店,只要一漲價,感受當然強烈,所以政府及民眾雙方都沒錯,只不過是角度不同而已。
但是政府用平均值來看待物價,卻是很危險的一件事,因為看不到民眾常消費品項的價格變化,結果就是讓民怨越來越高,大家頻頻指責政府與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。
目前台灣的物價情況其實尚稱平穩,還沒達到那種全面飆漲的地步,但是大多數人民常去消費的店家,其實是有漲價的。以筆者為例,我常去吃的牛肉麵店,一碗從150元漲到180元,漲幅高達2成;我常買的日用品價格雖然沒有上漲,但是內容物都變少了,這就是種變相的漲價。
政府一再教導人民要尊重市場價格機制,你認為商家的價格不合理就不要吃,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我是認同的,但政府忽略了一點,人的消費習慣是很難短時間被改變的。
我喜歡吃某家的牛肉麵、喜歡喝某家的飲料,都已經變成生活上的一種習慣,商家也抓住了這點,所以一般人還是不會去計較那5元、10元的漲價,而會繼續消費。
更何況台灣現在是強勢通路的時代,很多東西都只能到這些銷售通路去買,根本無從選擇,而這些通路又會很有默契的把價格控制在不要相差太多的範圍,所以公平會也很難取締聯合漲價,如此一來人民只能如「溫水煮青蛙」一樣,不知不覺中接受商品的調漲而不自覺。
這兩年台灣的物價每年都會上漲一些,應該都還在大部分人民可承受的範圍之內。不過,筆者還是要呼籲消費者意識要抬頭,因為政府真得沒辦法直接介入市場價格的訂定,如果業者漲價,但消費者一樣繼續買單,那就代表消費者願意接受這樣的價格,只有讓業者感受到價格調漲之後生意下滑,才能真正遏止漲價歪風,否則所謂的「市場經濟」,就變成「周瑜打黃蓋」一個願打、一個願挨,再合理不過了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