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在世界競爭力排名逐年退步,今年再度向後退。而對岸的中國大陸,則在今年迎過台灣。天下雜誌的調查,更顯示出服務業衰退最為嚴重,已出現營業額衰退的狀況。人民及企業不禁要問,台灣下一波成長的動能在哪?
根據天下雜誌在五月七日公佈對一千大企業的調查,發現臺灣三大企業呈現三種不同狀況:製造業趁著全球經濟穩健擴張,營收及獲利表現最優;服務業則是總營收出現五年來首次負成長;金融業雖較去年成長,但平均獲利率卻僅有2%,遠低於過去的5%。總產業都呈現「外熱內冷」的狀態。
製造業在三大產業裡表現最佳,以鴻海與台積電為最。反觀服務業與金融業,因其市場多侷限在台灣的緣故,表現不甚良好。尤其以服務業最為嚴重,去年台灣成長率雖只有1.5%,但服務業卻首度出現營業額衰退的情形,其中更有四成企業的營收沒有成長。金融業雖在營業額上增加13.9%,平均獲利卻只有2%。
整體產業看來,營收雖然去年比前年成長9.6%,但是實質獲利卻沒有跟著提升,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就表示:「這個狀況某種程度反應,台灣企業的附加價值正在萎縮!」只有提升附加價值,才可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「明日企業」。
在製造業方面,去年成長了13.4%,雖不如前年的20%,但平均獲利卻改善了,從前年的5.3%上升到6.5%,尤其半導體產業近14%的平均獲利率,創下三年來新高。
台灣龍頭企業的鴻海精密,去年營收首度突破兆元,就佔了一千大企業總營收的8%,前十強的總營收,就佔了一千大企業的三分之一,顯示大者恆大、持續整併的趨勢。營收千億以上的企業,也從25家增加至31家。
在一千大製造業中前十大最賺錢的企業中,就有四名屬於半導體產業,以台灣茂矽為製造業獲利王,其他則依序為聯發科、台積電和華亞科。
國際大廠新產品的推出,也被認為是台灣製造業去年成長的主要動能。而另一個動能,則是來自新興市場的崛起。
而台灣五百大服務業,總營收首度呈現負成長,衰退企業家數達205家,僅次於六年前九二一地震時的223家的紀錄。
這樣的結果,顯示以全球為市場的行業獨挑成長大樑;鎖定台灣市場的行業,只能黯然退居舞台角落。例如以出口導向、佈局全球的資訊服務業與海運,表現特別亮眼,內需產業退位,全球市場則躍為主流。
根據《天下雜誌》調查,國內百大金融業者的總營收雖比去年成長一三.九%;平均獲利率卻反而比去年低。除了因為打銷雙卡風暴所造成的呆帳,造成獲利銳減,台灣的總體經濟環境,也不利於金融業成長發展。
然而中央銀行的統計顯示,去年我國金融帳淨流出229.9億美元,創下歷史新高。這也顯示了不論企業或個人投資,都必須走向全球,台灣金融業「外熱內冷」的時代來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