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週日就是母親節,天下母親都是偉大的。我總有一個感覺,有時候女性的堅毅程度比男性來的高,常看到社會新聞,幾乎都是男性無法承受壓力,而拋家棄子。家中的女性為了養家活口,而鍛鍊出一身的本事,這樣的例子在我們上一輩屢見不鮮,既然母親節到了,筆者也來講講我的成長過程跟我的雙親。
筆者成長在南部的一個小城市,從我有印象開始,就只覺得雙親整天為了生活而忙碌。我的父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,媽媽是個全職家庭主婦,每月繳了房貸之後生活費所剩無幾,所以我的父親又在晚上兼了一份差,這份工作是外勤工作。
我只記得每天晚上,母親把我們小孩子趕上床睡覺之後,便是在客廳等著父親平安到家才能入睡,我的父母親總認為孩子要受教育才有未來,所以小學時便讓我們就讀私立學校,那時私立學校的學費是公立學校的好幾倍,父母親還是咬著牙根撐下去,從那時候起我便立下志願,要賺錢才能讓雙親過好日子。
那時社會上並沒有太多的理財工具可以選擇,所以父母採用的是最一般人常用方式,就是每個月存一些錢進銀行,累積到了一筆數目就放定存,或者就是跟會存錢。
民國70幾年股市狂飆的時候,父母親也把部分積蓄投入股市,那時有賺到一些錢,從那時期開始我對股市有了基本概念。看著父母親這樣一路過來,我深深的佩服我們上一代的長輩們,能夠買房子還能夠把小孩拉拔長大,用的卻是基礎的理財工具,反觀我們現代人,有著一堆理財工具,卻連房子都買不起,落差相當的大。
很幸運的我們家三個小孩都順利從大學畢業,大姊在竹科上班、二姐進入了金融業,卻在此時我的父親因為癌症而過世。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就發生在我的身上,母親成了我們姊弟的至親。到了現在母親還是維持過去省吃儉用的習慣,只不過省下來的錢,換了對象用在孫子身上。
從長輩身上我看到了幾點:(1)謹守有多少錢用多少錢的原則(2)每月強迫儲蓄(3)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很大(4)最保守的投資理財工具,尤其是第三點跟現在很多年輕人觀念完全不同,值得大家好好深思。
各位讀者不知您是否跟我有同樣的感觸?在這母親節前夕,記得慰勞辛苦了一輩子的媽媽,並且也別忘了我們上一輩的精神,他們才是真正經驗豐富的理財達人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