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運快要落幕,台灣奪牌希望的跆拳道,竟也草草結束了,被台灣媒體捧為奪金希望很高的女子選手,在8強比賽一分未得而落敗,另一位男子選手加時賽中,在爭議判決中也不幸落敗。
但是大家對於這兩位選手的評論,卻逐漸出現了分歧,雖然我也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,苛責運動員是件很殘忍的事。但大家不能理解的是,這位女性選手竟然一分未得?整場比賽的過程中,也看不到太多積極搶攻的態度,事後才說外國選手都很敢進攻所以輸掉比賽,這樣的說法馬上引發了負面的評價。
如果跟那位男性選手一樣不斷的進攻而失敗,不會有人苛責,甚至還會給予掌聲,但是一分未得是不是也離譜了些?這是我們政府所預估有奪金希望的選手嗎?我們可以用理性的態度看待輸贏,但是「態度」卻是要嚴肅面對。
自從韓國崛起之後,很多人開始漫罵使用韓國商品的人,就是「不愛台灣」!在筆者眼中看來,除了情緒的宣洩之外,一點用處都沒有。我也不喜歡韓國人,但是韓國品牌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外國品牌,如果東西好,我就用,沒有任何情緒的問題。
我常在想如果台灣夠爭氣,也能夠不斷的往前走,讓韓國追不上,那才是最好的情緒宣洩方式,正如輸掉比賽的跆拳女將採取保守的戰術,那輸了能怪誰?台灣的產業也同樣如此,沒有辦法在全世界不停的攻城掠地,只是被動的等待接單或緩慢的轉型,到最後只能用愛不愛台灣來做為情緒的抒發,這好像是很悲哀的一件事。
只要努力讓自己超越別人,才能獲得最實際的成果。正如運動場上,你必須要贏對手很大的差距,才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。過去的運動場上,我們也常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,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的,台灣不要每次都要經過精密的計算,在賽場上要避過誰,以便取得較好的晉級機會,而是應該厚植自己的實力。不管遇到誰,就是要贏而且要大贏,這樣別人還有惡搞我們的機會嗎?
當我們同聲抵制韓貨時,台灣自己的電子業更要爭氣,當哪天製造出比三星更好,且市占率更好的產品時,才能真正的揚眉吐氣。這年頭會說的人太多了,與其只會在媒體及網路上抒發情緒,倒不如想想自己能替這社會及國家貢獻什麼,這樣的態度才能超越我們看不慣的國家,否則我們永遠只能在後方消極抵制、抱怨、抗議及嘆息而已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