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由於受到出口與製造業表現疲軟,以及新舊領導班底交接等因素影響,近期陸股力道疲弱。不過投顧專家分析,伴隨十一長假黃金週來臨,內需消費有機會展現爆發性的成長,而11月新領導班底拍板定案後,可望釋出更多刺激消費的政策,因此可及早布局中國內需消費或經濟結構轉型相關的投資題材。
根據富達國際投資的資料顯示,目前可從兩大訊號發現中國逐漸嶄露復甦姿態。首先是第2季出口年增率,自首季的7.6%增至10.5%,顯示雖然中國對歐美與日本輸出疲軟,但其他國家的需求仍推升整體數字;其次則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零售銷售自6月起猛增,顯然年初寬鬆政策的效果,正反映在實質經濟上。
富達中國內需消費基金經理人馬磊表示,出口、內需與基礎建設是中國最有力的成長引擎。不過由於歐美國家需求疲弱,拖累出口成績,因此近期政策重心轉往內需消費,預期中國十二五計劃的「擴內需、調結構」政策,將邁入收割期,並預言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催生新領導班底後,將會釋出更多消費決策。
馬磊指出,現階段中國股價本益比處於投資低檔,估計第4季中國經濟將出現溫和的反彈走勢,建議投資人可趁早分批承接與中國內需消費相關的題材。在布局個股選擇方面,電器製造商、食品飲料商、製藥公司等非必需品與民生消費必需品的後市看漲,而網路通訊或金融保險類股也是人氣選項。
富邦投信大中華成長基金經理人許興豪則認為,雖然中國未跟進歐美國家採取大規模貨幣政策,來刺激成長趨緩的經濟體,但由近期發改委批准大量基建計劃、大量逆回購釋出流動性、減少公開募股(IPO)規模、加速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(QFII)審批,以及鼓勵國有企業買進庫藏股等動作,可窺見中國政府致力達成目標經濟成長率的決心。
許興豪強調,中國刺激經濟政策有別於以往「猛爆式」的投入,改以階段性緩步注入,可降低規劃不週全、資源炒作引發的惡性通膨等負面影響。預計中國股市短期內將持續震盪,但下檔風險在各種政策出台下逐漸減弱,相對低點出現,帶動長線投資價值浮現,尤其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相關的類股,有機會再現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