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計總處今(5)天發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,漲幅1.59%,漲幅縮減回2%以下,結束連續4個月漲幅超過2%,指數下降主要是因為蔬菜價格大幅回跌所致。不過調查發現,外食價格漲幅2.66%,創下3半年來的最大漲幅,則是回映出消費者的真實感受。
主計總處指出,11月CPI較去(100)年同期上漲1.59%,主要是因為水果、油料費、燃氣、家庭用電等價格,仍處於相對高檔,加以部分菸品售價調高所致,但蔬菜、肉類、通訊費,以及3C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價格相對較低,抵銷了部分的漲幅;扣除新鮮蔬果水產品以及能源後,核心物價上漲0.96%,漲幅較10月縮減。
按商品性質別觀察,商品類上漲2.39%,其中屬於一般家庭購買頻度較高的非耐久性消費品,例如食物、能源、衛生紙、牙膏等民生用品,漲幅3.19%,高於總指數的漲幅。
物價上漲1.59%,以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約6萬元的家庭為例,購買相同品質與數量商品及服務的情況下,平均支出較一年前同期,增加954元。支出增加部分,食物類以水果增加221元、外食費增加149元、水產品增加43元較多,除食物類外,以油料費、燃氣及電費分別增加176元、53元,以及47元較多。
支出減少部分,食物類中的蔬菜支出減少85元,豬肉、雞肉價格較去年為低,肉類支出減少25元;除食物類外,網路費及市內電話費率陸續調降,通訊費支出減少31元。
主計總處11月下旬預測今(101)年全年物價漲幅1.93%,國勢普查處表示,今年1到11月平均物價指數漲幅1.96%,考量12月氣候狀況良好,蔬菜價格將更為平穩,因此全年物價漲幅可望在1.93%以下的水準。
此外,11月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為負的3.87%,主因是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升值,加上基本金屬、電子零組件及進口鐵礦砂等價格,相對低檔,但因有第一階段電價調漲,抵銷了部分的跌幅。其中,國產內銷品漲0.63%,進口品跌6.38%,出口品跌5.4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