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銀行今(5)日公布,11月底外匯存底為4,009.56億美元,較10月底增加17.40億美元,不僅突破4,000億美元大關,還創下歷史新高紀錄。而我國外匯存底金額,仍居全球第四。央行外匯局長林孫源指出,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因素,包括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、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,以該等幣別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後,以致金額增加。
根據央行統計,11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,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2,187億美元,約當外匯存底55%。而因11月歐元兌美元升值0.48%,因此央行持有歐元折成美元後的金額上升。
依據各國最新公布的外匯存底統計顯示,中國外匯存底仍舊排名世界第一,截至今(2012)年9月底達3.2851兆美元,較6月底的3.24兆美元,再增加451億美元。居第二的日本,10月底外匯存底1.1968兆美元,較9月的1.1981兆美元,減少13億美元。俄羅斯10月外匯存底4,619億美元,較9月的4,630億美元,減少11億美元,排名全球第三。
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南韓11月底外匯存底為3,160億美元,新加坡10月底外匯存底為2,514億美元,而香港10月底外匯存底有2,922億美元。其他國家,像是印度11月23日公布的外匯存底2,601億美元,巴西10月底外匯存底為3,669億美元。
所謂外匯,就是外國的貨幣(包括現金、存款、支票、本票、匯票等)和可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(包括公債、國庫券、股票、公司債等)。由於現金不能生息,保管又困難,並且各國政府也不允許現金被大量搬出搬入國境。
因此國與國之間,無論是貨品的買賣或勞務與技術的提供或接受(也就是所謂的無形貿易),通常都以現金以外的貨幣來支付價款;也因此我國所持有的外匯,除極少部分是現金外,絕大部分都是以現金以外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方式來保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