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大學生在立法院與教育部長激烈溝通一事,引發了社會上各種不同面向的討論,有的人認為學生沒有禮貌、有些人認為學生訴求的內容才是重點。筆者看完整段影片後,覺得他並沒有過於失禮,我比較想探討的是這些年輕人背後的想法及價值觀。
還記得許多年前有句廣告詞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」,就曾經引發了廣大的討論。而現代年輕人似乎深植著這樣的觀念,彷彿自己最厲害、無所不能,對社會充滿批判,這樣的觀念跟現在年輕人起薪只有22K有沒有關聯?我並不知道,我只想把從清大學生身上看到的現象,點出社會現今的問題。
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表達意見是正面的,但在這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無限的放大。清大學生其中一個訴求是「我去教育部陳情、部長就要出來見我」,或許這群學生有崇高的使命感,到教育部陳情多次仍然得不到回音,甚至被警察驅趕,但是學生有陳情的自由,部長也有不接見的自由?否則每天換一批學生到教育部陳情,那部長還有時間做其他事情嗎?
清大校長也被砲轟「擅自代表清大學生對外道歉」,有人表示校長憑什麼代表清大全體師生的想法?筆者認為清大校長對外道歉的做法是有些不妥,不過畢竟他是經過合法程序就任的清大校長,自然有對外代表清大發言的「權力」,所以我們該探討的是清大對外發言的內容恰不恰當,而不是指責他「憑什麼」代表清大對外道歉,這是兩種不同層面的思考。
在職場上,有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也是如此,我想要的做法、工作方式等等,公司或主管都必須照單全收,否則就拍拍屁股準備走人。筆者之前才寫過一篇台灣現在充滿了義和團式的思考,學生及年輕人有參與公眾事務及表達意見的權力,但千萬不要讓自己無限放大,永遠要記得站在你對立的一方,也有說「不」的權力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
延伸閱讀:
【維特專欄】阿Q想法當道 台灣自我麻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