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債風暴、卡奴問題席捲全島,造成了台灣的社會壓力,連帶著對岸的中國大陸,也關心起這個問題來了,不少的報紙及網站都專題的探討這個台灣的社會現象,而且還分析原因、預測未來,一付隔山觀虎鬥的態勢。大陸由於金融政策尚未開放,完全沒有現金卡問題,也難怪他們可以好整以暇、輕鬆的隔岸觀火了。
華夏經緯網:鎖國政策要負責
以討論各項涉台事務的華夏經緯網為例,他們認為台灣之所以有卡債問題,除了銀行家數過多、發卡門檻太低之外,政府也應該負起相當責任:「島內銀行眾多,競爭激烈。特別是由於島內企業大量轉移海外,尤其是大陸,但受制於當局政策,銀行無法到大陸發展,結果是企業金融業務減少,逐漸轉向消費金融業務,尤其是高利息的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。為爭奪這塊市場,台灣許多銀行紛紛發行種種信用卡與現金卡,鼓勵透支消費。」
人民日報:不負責的金融業及粗糙的規章
人民日報則是沒這麼客氣,它是直接的嘲諷台灣的金融業:「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的信用卡使用率並不比台灣低,為什麼信用卡單單在台灣引發這麼多問題?有外商金融業者說:要最快做爛一個消費金融商品,就到台灣市場上推,因為這裡有最不夠自律的消費者、最懂得行銷牟利的金融業者和最粗糙的規章制度。」
新貧窮時代的來臨
而對於未來的發展,華夏經緯網則是以亮眼的GDP外表,來突顯台灣事實上是裡子窮困:「目前台灣失業人口達40多萬人,失業所涉及的總人口近一百萬。在一項民意調查中,有1/3的人自認貧窮。最新調查顯示,台灣有14萬中小學生繳不起午餐費,突顯了在台灣人均GDP15000美元的背景下,新窮困問題再次突顯,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。“卡債”便成為壓跨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