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五岳父岳母搬了新家,依照習俗舉行了「入厝」,請了很多親戚朋友到新房子來走走看看,順便趁此機會和許久不見的親友,聚在一起吃個飯,連絡一下感情,席間每個人紛紛交換對當今時局的看法,其中有三個人剛好代表了社會三種不同的典型,在景氣不好的時候,他們仍然闖出了一番成績,筆者分享這三個真實案例,也讓大家同時檢視自己。
A夫妻,我岳母的老友,家中開設銅器製作的工廠,跟台灣很多中小企業一樣,過去非常賺錢,但面臨著其他工廠外移大陸的競爭壓力,漸漸流失了不少訂單。他也曾經想過要外移到對岸去,但是考量本身年紀及健康的因素,他放棄了到中國的想法。
後來,他轉向作精緻化的銅器產品,運用過去累積的人脈與多家建商及設計師合作,順利的打進了台灣近幾年風起雲湧的豪宅市場,也讓他的工廠順利轉型,他說他抓準的就是預期兩岸開放的心理,以及M型化社會的趨勢,讓自己可以轉型成功,也將成為日後陸資來台投資不動產的受益者。
B先生,我岳母的弟弟,職業是計程車司機,如果你有機會搭計程車,同時跟司機聊聊天的話,99%會得到「生意不好做、都快活不下去」的回應,彷彿計程車司機,已經成了社會上生活困苦族群的代名詞,但這位先生不只跑計程車,更找了很多固定客戶定時叫他的車。
與其說他是計程車司機,倒不如說他是很多人的私人司機,更加來的貼切,所以他的收入比一般計程車司機來的高,最近他更找了一些同行的司機,積極拜訪旅行社,希望大陸觀光客來台後。可以叫他們的車子作為市區觀光等等的服務,成效如何尚不知道,但我已經看到了他對未來是充滿信心的。
最後一個例子是C先生,在某大學附近,夫妻倆獨立經營一個小小的炭烤店,多年來生意穩定,近來有意擴展營業規模,由於他的店面位在淡水,他也正在了解陸客來台,會有多少人潮到淡水,以便掌握商機。
以上三個例子他們都是在現有的基礎上,把握時機對外擴展,大到中小企業老闆、小至計程車司機,都有他們自己的作法,各位讀者如何運用自己現有的工作及優勢開創出新局面?或許將會是你人生下一階段最重要的轉折點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