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提出了10大措施,補貼民眾的生活需求,泰國也提出減稅方案,讓人民好過一點。而台灣呢?看不到任何的措施,只能期待未來的經濟成長率,以及不知道何時才會出現的薪資上漲!
「近貧族」是這段時間才出現的新名詞,意指著有一群人原本能夠勉強維持生活溫飽,但是突來的通貨膨脹及不景氣,讓這群人生活開始出現問題,這群人原本或許都是所謂的中產階級,現在卻成了媒體口中的「近貧族」,他們不像中低收入戶有政府補助,只能靠自己想辦法,自求多福了!
我家附近的麵包店每天晚上10點過後,總會聚集一些人準備搶便宜,因為那時候的麵包,以8~15元左右的價格出清;前天我住的社區是回收大型廢棄物的日子,我提了四大袋小孩不要的玩具,送去回收,馬上有家長帶著小孩過來問我說,這些東西可以給他嗎?我說可以啊!這家長連忙道謝,這個景象這幾天在我腦海裡一直揮不去,想跟這位家長聊聊,卻又不知該說啥,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他未來的日子一切順利!
我常常跟我朋友說,對於太高深的財金專業,我沒有很深入的研究,我喜歡從一般人民生活來探討問題。連續幾天國內著名的財經媒體,都以社論的方式呼籲政府,盡速實質補貼收入較低的人民,否則當人民的壓力爆開時,更難收拾殘局。
政府要搞擴大內需,我沒太多的意見,因為跟平民百姓並沒有直接切身的利害關係。假若政府可以立刻實質補帖「近貧」的人民,金額多寡是其次,至少可以讓這些極端痛苦的人民,暫時鬆一口氣,也才有信心等待政府所說的「漸漸好」!
這就很像過去很多人常問我,要如何增加收入?有哪些策略?我的答案都是多做一份工作馬上就增加收入了!當一個人發燒到40度時需要的是立刻退燒,並非調養體質,來「漸漸變好」。幾千元的補貼對於某些家庭來說就是一、二的月的餐費,這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體會的。
台灣一直自詡為經濟基本面良好,泰國有比我們好嗎?連泰國都推出補助方案了,經濟體質還不錯的我們,卻一點動靜都沒有,人民生活的感受是書本上沒有教的,博士專業內閣的大官們,好好想想吧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