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在香港飲食名家唯靈的書裏曾提過,他最討厭傳統的廣東素食料理。如鼎湖上素之屬,把木耳、蓮子、各種名貴菇類用高湯煮過,分別堆疊在菜盤裏,既失去原味,又浪費高價食材,實在是大而不當的宴客名菜。
而根據璐璐收藏的早期素食餐館食譜裏,其實像這樣虛有其表的素菜還多得很,光看就難以入口,倘若又堅持「惜福」必須食罄,那可真是活受罪了。因此這兩天將針對剛開始吃素的人,為大家介紹幾間滋味不輸葷食的素菜館。
說來早期的素食,因為想引領未吃素的人,輕鬆進入素食的環境,所以加工品的用量便多得驚人。但目前由於健康意識抬頭,現代人喜歡吃天然食品,因此便有業者前往四川取經,開了一間口味也能討好葷食者的蔬食料理餐廳。
例如這間店的三杯猴頭菇,是把菇類取代素肉,外表輕炸至出現香味後,再跟特調醬汁共炒。好的是她們的食材,係老闆自己採購的特級品,而不是把素料商品行買來的調味猴頭菇或罐頭拿來加熱便上桌,因此沒有鐵罐的耗味跟軟爛口感,也沒有加工品的油氣與防腐劑,吃起來特別安心。
自古以來,猴頭菇號稱是補養佳品,與燕窩、熊掌、海參並稱中國四大名菜。早在民國七十八年台灣就有育種,但直至近年來才在棲蘭、明池一帶有固定產量,璐璐上次到拉拉山途中,便買了一些本地產猴頭菇燒菜,沒想到品質豐厚,口感絕佳。若想買來試試,可到當地的桂蘭山產行比較看看(復興鄉中正路五十九號,03-3822857)。
而採用鎮江醋涼拌的川木耳,可說是低卡美食。前幾年也有一家製藥公司,看準木耳的高多醣體,打算開發出一系列的「素膠原」飲品,由此可知它的營養價值極高。但師傅卻把它搖身一變,做成酸爽開胃的主菜,也不添加過多香油提味,因此即使整盤吃完,也不會產生減肥的罪惡感。
另外,坊間素食館雖然都有臭豆腐菜色,但這裡做的麻辣豆腐極富後韻,且個個入味,孔洞中飽含高湯與川辣調料,所以不管單吃或下飯,都有大大促進食慾的功能。第一次吃時,家姐還頻頻詢問:「這裡頭到底有沒有五辛呀!」後來了解店家本身也是茹素之後,才放下心來。可見得燒製功力的確了得。
至於愛吃蔬果的人,璐璐則要推薦一道看了傻眼、嚐了震驚,但回家後一直念念不忘的前菜小品。通常我們到日本料理用餐,經常會看到紫蘇葉出現。但這裡把日本進口的鮮紫蘇葉調以少量花生醬,再捲以蘋果共食,真是未曾看過的別緻做法,有空不妨前來一試,肯定會跟我有相同的反應。(祥和精緻蔬食料理,台北市鎮江街一巷一號,2357037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