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,有些人為了與債務絕緣,自動到聯合徵信中心申請註記,以後跟銀行申請信用卡、貸款等等都會被婉拒,一來可以與債務絕緣,回歸只用現金的基本生活方式,二來也不怕資料外洩時被盜辦貸款,甚至有些父母自動幫未成年的小孩申請註記,避免小孩成年後胡亂申請信用卡,媒體報導這樣的人有越來越多的現象,但是為何會這樣?會不會有點矯枉過正了?!
金融風暴下人們會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,至聯徵中心信用註記、降低信用卡額度、不跟銀行貸款等等,由這些動作看來,過去幾年「金融」這個名詞給大家的感覺是非常負面的,幾乎與「負債」、「虧損」、「血本無歸」等等有高度的連結,與過去台灣幾十年前社會對於「金融」高度正面評價有著天壤之別。
這是因為金融自由化及全球化的後果,政府並沒有一套完整的政策,來控管外資金融機構,在短短幾年間把投資機構擅於操作的高度財務槓桿金錢遊戲,深入台灣民間及企業,每當我看到一些投資機構發表對於上市櫃公司的評等時,我都會想這些機構自己的經營都有問題了,還有臉對別的企業發表評等?
趁著這次金融風暴,我多麼希望台灣的金融產業回到過去的經營理念及方式,金融產業是國家發展重要的一環,只要這個環節不出問題,國家很多經濟政策就能順利推動,人民也能夠有著更正確的金錢觀。
我有的朋友最近說,以後他一定要教育小孩少跟金融機構來往,頂多只是存錢而已,這樣對嗎?有個理專朋友離職了,他說不想再當個每天想盡辦法要客戶掏錢投資的人,他講了一句很實在的話,「我推薦的金融商品,如果這麼好賺,我自己早就投資一堆了!」這些都是現在金融產業真實的縮影!
看著台灣受到這次金融風暴的影響及各金融機構的表現,我的心中其實有很多不滿,只要某些金融機構不要這麼貪心,而是腳踏實地經營,台灣的狀況其實會好很多,現在只能希望這些公司都能得到教訓,重建台灣金融產業清新高尚的形象!
另外針對年底因為金融風暴可能所引發的失業浪潮,筆者將推出搶救失業大作戰的相關文章,期待能夠帶給各位讀者最實質有效的幫助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