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準備裁員時,可以先評估一下公司及自己本身的條件,先了解一下公司是真的不玩了?還是暫時歇業?老闆的下一步打算是什麼?再反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條件,自己的工作定位這些年來對公司貢獻了多少?如果老闆再創業我可以貢獻什麼?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都要失業了,還評估這些做什麼?評估這些是有用意的,但這就是失業浪潮中一個絕佳的轉機。
筆者有個朋友,在一家公司服務了五年多的時間,一開始公司獲利狀況還不錯,這兩年受到大環境影響,也不得不宣告收攤。這老闆背後由於家族還有經營其他事業,所以經濟上不成問題,在解散公司的過程中,很快地便與員工談妥了資遣方案,同時詢問同仁們被資遣後的打算。
我的朋友在這家公司擔任高階主管,老闆長期以來非常賞賜他,被資遣後我朋友大膽的向老闆提出了一份新的事業計畫,老闆看了之後覺得可行,也願意投資,後來是因為股權分配沒談攏才作罷。
但從這案例來看,筆者文章開頭點出的各項評估就很重要了,這些評估項目中,自己在職期間對公司有多少貢獻?這一點是最重要的,如果在公司期間表現不錯、貢獻度高,探聽好老闆接下來要做什麼,就會有很多機會產生。
我的另一個朋友原先在一家針織公司擔任主辦會計,前些年的時候,老闆也是決定關廠,但在大約八個月後,這老闆東山再起開了一家貿易公司,由於這期間我朋友常跟老闆保持聯繫,加上之前在公司表現的不錯,當老闆重新開公司的時後,馬上把她找回去,工作穩定一直做到現在。
許多人面臨裁員時,總會抱怨「我表現的這麼好,為何要裁我?」如果你確信自己在公司是屬於表現良好的一群,就盡量朝著筆者上述的建議去做。畢竟老闆們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,經濟狀況比起我們還是好一些,東山再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
跟前老闆只要保持良好的關係,往後還是有很多可能性的,若是老闆的心目中你是屬於表現不好的一群,那可就另當別論了,在職場上拿出最好的表現,可不只是為了加薪、升遷而已,就算被裁員也比其他人多了一份重回職場的機會,在抱怨大環境不佳的同時,也可以從自我的職場表現改善開始做起,你說是嗎?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