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那時,剛從部隊退下來,正愁著沒有一技之長,怎麼養家活口?結果看一個之前的老鄉,作的桃酥噴香可口、生意鼎盛,因此就央著他教我幾招。沒想到,就這樣琢磨一天,竟把工序給弄清了。於是第二天,為了家裡的幾個孩子溫飽著想,就硬著肩頸咬著牙,土法煉鋼地打造器具,竟然就做出了立生第一批的餅乾。」董紹芳伯伯中氣十足、卻又難掩得意地這麼說著。
不過,這段歷史雖然說來輕鬆,但董伯伯的女兒卻在旁邊補充:「你別看現在的機器,烤起餅乾來似乎輕鬆,可是當年只有燒碳的土製餅檔可用,因此父親的拼勁兒跟辛勞,我們全看在眼裡,自然也不敢偷懶。」
話說早年的台灣社會,西式餅乾還沒那麼多元,所以無論是嫁娶的漢餅,或是平日零嘴等,總脫不出中式餅乾的範疇。因此一到雜貨店,那些玻璃罐裡被好生收藏的沙其馬、花生糖、桃酥、芝麻餅,便是小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級零食。所以,也難怪從前的立生桃酥、芝麻小餅,會成為批發商的搶手貨。
不過,即使生意再好,卻改變不了董伯伯急公好義的心腸。原來從前在臨江街的現址,很多居民都是當年住在羅斯福路,被迫遷過來的居民,但地狹人稠、出入雜沓,每到夜晚,總沒那麼安心。因此當時的董伯伯,就自願擔任巡防的義警幹部。
講到這裡,他笑呵呵地說:「你要知道,從前的義警哪有什麼福利?可是壞人一看到義警來,就會收斂三分。所以成就感特別高,讓我有持續作下去的動力。」
難怪,即使身為山東大漢,但住在以本省人士居多的臨江街夜市裡,大家還是寧可推舉已經八十六歲的董伯伯作為聯誼會長,好為大家多作一點事情。
至於這兒的餅乾風味究竟如何呢?倘若以璐璐之前常買的元朗恆香老餅家(香港商)的桃酥來比,雖然沒有金明燦爛的包裝,不過油脂味偏低、糖度適切爽口,可說是立生桃酥的特點。不信,大家可回憶一下,普通工廠作的機器桃酥,是不是香則香矣,但略摸就滿手油,吃完一大塊,便連晚飯都嚥不下。
迷你版桃酥、芝麻餅,沒有人工香料,也不添防腐劑,有的只是純正豬油、雞蛋的扎實口感。雖然跟加了氫化酥油或人工乳瑪琳的鬆脆無法比,但反而自然、健康,也減少了身體的負擔。因此過年時不妨準備一些,這種具傳統口味的餅乾待客。相信童年吃過的人必定驚呼:「你在哪兒買到的,快快告訴我!」(台北市臨江街100-6號,石記割包巷內。2737016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