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是否受到消費券發放的排擠效應,今(98)年1月份的信用卡簽帳金額比起去(97)年12月,足足少了201億元,下滑了16.41%,更比去年同期(97年1月)衰退二成多(-20.85%),刷卡金額更是減少了270億元,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,銀行業者莫不哀鴻遍野。
今年一月適逢農曆春節,原本以為年關消費會對信用卡的業績有所助益,但卻偏偏遇到金融海嘯衝擊,再加上消費券的排擠,信用卡簽帳金額僅剩1,025億元,創下95年5月以來的最低記錄,也是卡債風暴以來的次低。
根據金管會公佈的1月份信用卡揭露資料顯示,整體流通卡量為3,336萬張卡,比起前(12)月大幅減少58.6萬張卡,比起去年同期(97年1月)少了280萬張,顯示銀行的信用卡瘦身計劃,有極為顯著的效果。也因此使得有效卡率已逼近五成八(57.96%)。
主要原因是1月份整體發卡量大幅萎縮至186,613卡,不僅比上(12)月或去年同期衰退近60%,更是96年3月以來最低的月份,甚至是金管會公佈資料的次低。而當月停卡數卻仍高達762,946卡,以致淨發卡數(發卡數減停卡數)為-576,333張卡。
其中,奪下一月發卡王的中國信託也不過發卡24,521卡,居次的花旗銀行也僅有23,704卡,第三的玉山銀是20,770卡,其餘銀行都沒破2萬卡,而更甚者是整體40家發卡機構,竟只有七家發超過1萬張卡。大眾銀排名雖然從上月的第二落居第四,但仍有19,986張的發卡,尤其自去年11月陸續改版大眾卡、分享卡後,累積已有近9萬張卡的表現,令人驚艷!
在停卡方面,RBS(蘇格蘭皇家銀行)旗下的荷蘭銀行一月就剪掉近35萬卡,其主因則是荷銀也正在進行瘦身,只要二年內沒有刷卡記錄的客戶,全在這波停卡中入列。而中國信託、台新銀行仍持續停卡,皆超過7萬張以上。台新銀行就指出,停卡的目的在優化信用卡體質,將會持續進行到第二季。
簽帳金額是信用卡業務獲利來源之一,但一月份卻嚴重萎縮,僅有1,025億元,比起去(97)年12月或是去年同期下滑各201億元及270億元,若對照消費券一月份約使用3成來看,也就是有250億元之譜,其間消長的數字,怎不令人吃驚,信用卡市場已幾乎被消費券完全取代。
觀察這40家銀行衰退的程度發現,比起去年12月竟有36家銀行負成長,甚至有17家衰退了2成以上,而國泰世華、美國運通衰退更高達40%。刷卡正成長的四家為三信(4.60%)、永豐(2.07%)、美商花旗(2.02%)、玉山(0.54%),其中美商花旗比上月多出2.6億元、永豐成長1.2億元。
簽帳金額前五名的銀行,則分別為中國信託(204億元,市佔率19.93%)、美商花旗(132億元,市佔率12.85%)、國泰世華(101億元,市佔率9.83%)、台北富邦(76億元,市佔率7.41%)、玉山(63億元,市佔率6.18%)。
信用卡業務獲利最大的來源,就是循環信用利息收入。一月份循環信用餘額持續下降至2,523億元,僅比上月小幅減少13億元(-0.52%)。而居冠的美商花旗則是連續三個月下滑,比上月減少了10億多,市佔率也下降至21.15%;不過,緊追在後的中國信託則比上月多出26億元,成長超過1成。兩者之間的差距縮小到僅有270億元。
預借現金是信用卡業務第三個獲利點,但是整體金額卻萎縮到僅有27.6億元,比起上月大幅減少了12.3億元,衰退高達三成。其中,美商花旗為8.8億(市佔率31.76%),中國信託為6.2億(市佔率22.57%),都呈現大幅下降的現象,顯示信用卡市場經營的困難度加深。
信用卡市場歷經卡債風暴後,期待春燕返來,但卻接二連三遭到金融海嘯的襲擊,如今更要面對消費券的排擠。這也難怪,銀行會紛紛裁員,卡友當然也難逃噩運,權益已經縮到不能要縮,至於信用卡的春天何時會來,已經是遙遙無期,不敢奢求的期待。
一月份信用卡發卡前十名,如下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