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,備受喜愛的家禽除了雞、鴨之外,恐怕鵝肉更被不少饕家視為珍饈。話說鵝肉,因為叫聲跟體型的關係,從前亦稱之為家雁。而被視為飲食經典的紅樓夢裡,就曾記載著佃戶交年租禮時,就一舉交上了兩百隻活鵝、二百隻風鵝的大手筆。由此可知,富貴人家對鵝的滋韻,實在是有其偏好。
至於隨園食單,也曾提過美味鵝肉的作法:「取整鵝一隻,洗淨後,用鹽三錢擦腹內,蔥一把填充,再以蜜糖拌酒周身塗之。起蒸鍋放酒一碗、水一碗,鵝身隔竹箸蒸之,至山茅兩束緩燒至盡,鍋身冷透,方能開鍋將鵝翻身。再重燃山茅一束,密封鍋緣蒸透。此法蒸製之鵝肉爛如糜、湯味鮮美,堪為美饌。」
不過,用正常的方式吃鵝,固然有其雅趣。但若像南北朝北周時,一對殘忍好吃的張氏兄弟,竟把活鵝放在鐵籠裡,然後燒熱火炭,另置調味的汁液,待鴨鵝不耐高溫,周身熱得疾飲滾燙的味汁,乃至於奔竄灼熟而亡,猶覺其味津津的作法。便免不了要臭名滿溢,受人輕視了。
所以,「吃有吃道」、「烹有烹法」,飲食欣賞當可視為一種修養,而不誠然是享樂與鹹淡酸辣的偏好。因為有錢吃遍天下固然幸福,但品味跟調理工序的全面涉獵,也是不簡單的!
至於現代人吃鵝的方法,多半以清煮(蒸)、煙燻、燒烤為其主流。而坊間較受歡迎的口味,恐怕還是白切鵝肉獨領風騷。
像在通化街賣了二十幾年的鵝肉池老闆便說:「我挑鵝一定要找固定廠商,連同妹妹早上在這裡賣的,跟弟弟在青年公園市場擺的熟肉攤,都有我們的獨特講究。你看有的鵝,皮白的不像話,真正沒漂白的鵝,看鵝肉跟皮的顏色是否接近就好了。而甜度的保證,則來自大量一起煮跟每日新鮮的銷量,大家可以放心!」
難怪,雖然僅在小小的市場店面裡,媒體也沒有訪問過,但知味者就是懂得花錢停車,再特別走過來吃碗湯意麵、切份鵝肉,跟與別家鮮度、綿度絕對不同的鵝肝,舒舒服服地享受一頓屬於庶民的貴族般口福!(鵝肉池,通化街老店頭意麵攤直走右轉第一條巷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