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天的時候,筆者拿著永豐銀行所發行的Gift卡,到某連鎖商店消費,卡裡面有著銀行所贈送的100元,這是筆者第一次使用銀行所發行小額付款的卡片,過程卻沒那麼順利,結果也不怎令人滿意!
既然銀行贈送100元,不用也是浪費,於是購了一條價格115元的衛生紙,心想差額的15元可以直接付現金,沒想到店家竟然說,他們無法提供這樣個結帳方式。
我詢問店家,為何我過去購買東西的時候,可以選擇部分刷卡、部分現金,現在這種小額付款卡卻不行?店家只說是總公司的規定,於是我選擇了另一種85元的紙巾,才順利結帳後走人。筆者認為這種小額付款卡,如果店家的配合態度是如此,短期之內似乎不太容易推廣。
繼信用卡之後,下一塊的市場大餅就屬小額付費了,從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連勝文的動作就可看出,這市場是多麼的吸引人,姑且不論店家的設備、有多少店家願意加入小額付款的行列,筆者想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探討小額付款卡的方便性。
首先是儲值的方便性,以筆者使用的Gift卡來說,目前主要的儲值方式還是透過ATM轉帳。雖然全台灣ATM滿街都是,但是與7-11 icash卡或者悠遊卡的直接儲值方式比較起來,還是少了一點方便。
若是能與銀行的個人帳戶連動,當餘額不足時,可以自動扣取個人的活儲帳戶等方式,我想會方便許多,否則像筆者遇到餘額不足的狀況時,店家又不能補現金差額時,使用卡片的人感受一定不好。
再來就是店家的配合程度,隨著付款方式越來越多元,店家第一線的服務人員會面臨多樣的支付工具,店員的教育訓練如果不夠紮實,也會降低持卡人使用的意願,小額付款市場仍要等待發卡機構及商家兩端有著更好的合作默契,才能讓更多的消費者願意使用。
筆者認為這類由國際發卡組織所發行的小額付款卡,在未來有一定的市場爆發力,店家無需添購新的設備,就可以輕易上線。這波金融風暴已經讓民眾建立起不要過度消費的觀念,這類的儲值卡沒有信用擴張的風險,又有信用卡的便利性,消費習慣較保守的持卡者,非常適合使用,當立法院準備修法調降雙卡利率、銀行卻大喊無法生存的時刻,下一個小額付款卡的戰場,也即將悄然開打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