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海嘯過後,「肥貓」一詞被廣泛討論,根據媒體報導,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先生也批評金融業,過去賺錢太容易,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性,並且直言,製造業才是台灣賴以維生的根本,金融業不能只想靠利差賺錢,也不能只靠政府的政策保護求生存。同時間在美國金融高階經理人,一時間也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「肥貓」,他們可惡之處到底在哪?
金融業的肥貓,比起其他行業的肥貓,為何更令人厭惡?最主要的原因這些人,是這波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,更深層的原因是,大部分的民眾覺得被這些人「騙」了。
美國汽車業同樣要求政府紓困,下台的CEO同樣領了一大筆資遣費,但是引起的批判相對來說少了許多,因為汽車業至少生產出實體汽車在市場上銷售,民眾購買汽車是在自由意願下進行,不會有被騙的感覺。
反過來看,金融產品本來就具有專業複雜性,金融機構複雜的包裝下,消費者雖然同樣是在自由意願下投資,但在虧損發生後,卻發現背後隱藏著複雜的條文,當然有被騙的感覺,投資大眾虧損連連,肥貓卻口袋滿滿,引起全世界的公憤,自有其道理。
有人說,這些金融機構過去賺了很多錢,所以這些CEO分享紅利是應該的。筆者認為,在一般產業這樣的論點的確沒錯,但是金融產業卻背負著金融秩序維護的道德性,「獲利最大化」絕對不是金融業的首要目標。
但是可惡的是,這些人明明知道有些金融商品的禍害無窮,卻為了自己的口袋著想,硬是在金融市場上大力推展,出了問題之後,又厚著臉皮要求各國政府紓困,類似無賴的行徑相當可惡。
反過來看台灣,虧損連連的銀行專業經理人,同樣有著上千萬的豐厚年薪,筆者真希望各國政府能夠凍結這些肥貓所有的資產,讓他們知道破壞金融秩序是需要付出代價的。
金管會前兩週同樣要開始制定肥貓條款,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一步,但是如何落實執行恐怕是困難重重!各國金融業似乎都吃定了政府,只要出了事就尋求政府保護。賺大錢自己口袋滿滿,虧錢有政府挹注,這是穩賺不賠的生意,所以就算肥貓人人喊打,各國政府若不拿出政策,未來我們仍將看到肥貓橫行,觀感不好又如何?
只能說金融產業太重要,全世界都禁不起金融動盪,經理人要有道德良知,但是要靠「道德」規範經理人,又實在是比登天還難,只要有肥貓心態經理人存在的一天,下一批肥貓所製造的金融海嘯,未來仍然會不斷的出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