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制全球經濟衰退,近年來位處東南亞的東協各國,出口需求也產生明顯銳減,連帶導致生產下滑及失業率攀升。不過儘管面臨經濟走緩局面,東協國家仍存有許多正面因素,基金經理人評估,長期而言依舊值得投資。
從1997~1998的亞洲金融風暴以來,東協各國的企業歷經一段艱困時期,但也有所成長,目前在國際舞台上已更具競爭力,其中會計報表帳上堪稱充裕,且資產負債表槓桿程度也低。
目前所謂的東協,是由十個國家所組成,包括有汶萊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寮國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越南等,過去雖主要是商品的出口者,但因為擁有廣大受過教育且會說英語的人口,對服務業相當適應,並因而吸引許多外國企業前往東協。
富達星馬泰基金經理人Gillian Kwek表示,東協國家民眾擁有低負債率,亞洲的國民儲蓄總額在過去二十年足足增加五倍,在此同時,消費信貸也呈現下滑,亞洲民眾比西方消費者較少舉債,現階段的企業負債程度也較先前為低。
由於東協國家與中國關係緊密,因此目前中國經濟成長減緩,勢必衝擊東協國家的對外貿易,像是煤礦或棕櫚油等重要原物料的出口需求依舊疲弱,新加坡出口大量電子產品至中國,數量也有減少的趨勢。
但Gillian Kwek認為,市場還是預期中國經濟可望有個位數的成長,同時中國政府及央行皆努力刺激經濟活動成長,包括一連串的降息動作、調降銀行存款準備金、高達四億人民幣的振興經濟計畫、眾多減稅和補貼方案都已經發布。
總體來看,全球需求轉弱,導致短期內將打擊東協各國的經濟成長動能,但這個區域長期成長題材維持不變,像工業化及都市化的結構性轉變,而這兩大趨勢將在外部環境充斥不確定性的時刻,為公共建設支出及國內消費成長提供穩健的支援。
除此之外,Gillian Kwek強調,東協各國健全的外匯存底,也可望在進出口貿易同步衰退之際,為貿易收支帶來平衡,像是去(2008)年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的貿易帳仍維持盈餘,因此在經常帳及政府財政皆穩健情況下,這個地區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機率不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