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媒體大肆報導了前總統蔣經國的生平,大多數人對於那個年代的印象就是「儉樸」。而這兩天又看了專訪英業達董事長的節目,其中提到葉董事長的太太至今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很少坐計程車。
蔣經國總統時代,因為儉樸所以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,成功的企業家靠著儉樸創造出百億的企業王國,儉樸到底代表著何種含意?我很好奇這些成功人士為何都如此儉樸,深入探究之後,才發現他們對於錢的態度跟我們是不同的。
有人認為,景氣不好時儉樸的概念應該不適用,反而要鼓勵大家多消費才對。筆者卻認為,儉樸是一種對金錢運用的態度,許多人採訪那些成功的企業家,問他們為何事業成功後,依然如此節儉?他們通常會回答「就是因為知道錢難賺,所以更要好好用錢」。
反觀大部份的中產階級、上班族,由於每個月的薪資收入,幾乎都是固定的,對於「錢難賺」其實沒有太大的感受,這個族群用錢的方式反而大方。
以我部門的一個同事為例,每天幾乎都搭計程車上班,中午幾乎都是吃200元左右的商業套餐,每個月也還能夠存下一些錢。這些對於她來說,是可以負擔的起,算是一種浪費嗎?好像也不是,許多上班族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,若投資理財得當,甚至還可以小有積蓄,但是要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,恐怕就不容易了!
而那些儉樸的企業家,生活雖然節儉,但是對於累積財富所該投資的金錢,絕對不會吝嗇,也就是說他們的每分錢,都用在可以再次獲利的地方,而我們一般人卻都花在消費,長期下來財富的差距是很可怕的!
我的同事就常常抱怨要存到100萬好難,我反過來問她,如果你改成搭公車上下班、每天吃便當,一個月最少可以多省下一萬元,還會覺得存100萬很困難嗎?
筆者認為儉樸的生活方式,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做到,只要不負債消費,都是可以接受的,但是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告訴我們,儉樸是種對錢的態度,有了這種態度,可以更快的累積財富,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,就看我們想要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而以!如果是你,你會選擇哪一種?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