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雙卡利率下修議題,已進入朝野協商階段,但仍持續引發各界討論,今(4)日美國商會、歐洲商會共同邀請國際金融專家及學者跨海來台,分享利率上限管制的國際經驗,希望提供台灣做為借鏡,呼籲不要把利率問題拿來試驗。
綜觀目前世界各國的利率政策,許多已開發國家都已較不傾向實施利率上限管制,英國在2005年也曾為此議題作出相關深入研究及論辯,最後決議不採利率上限管制,而鄰近我國的日本,則已從實施利率上限管制中,證實是錯誤的消費金融政策,不僅嚴重影響消費動能與總體經濟,並對整體社會造成負面影響。
日本東京情報大學副教授堂下浩指出,日本國會在2006年通過融資相關修正法案,使日本消費性融資最高利率由原先的29.2%降至20%,對日本經濟動能與整體社會皆產生了重大的衝擊,消費性融資公司開始採取信用緊縮政策,針對高風險客戶的放款金額大幅減少。
據統計瞭解,日本七大融資公司消費性貸款核准率已由55%下降至30%,放款餘額更由日幣8.5兆銳減為6.4兆,降幅高達25%。
堂下浩表示,從2007年到2008年間的研究,無法向金融機構取得融資,而接觸地下錢莊的民眾明顯增加,導致地下金融猖獗問題日益嚴重,包括暴力討債、自殺率等社會問題都顯著攀升。
此外,日本中小型企業同樣受到負面影響。堂下浩表示,2007年日本中小企業因無法透過消費性融資公司借款,破產數創2001年以來最高,因此可預見,同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,如果通過將利率上限下修法案,將會有類似衝擊。
國際知名政經研究機構Policis專家Anna Ellison則指出,利率上限將遏止微型金融與金融普及,反而更危害弱勢族群利益,國際知名組織包括世界銀行(World Bank)與扶貧諮詢集團(CGAP)等,其實都已經表明反對利率上限管制。
Anna Ellison強調,利率上限爭論常淪為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保護團體的兩極對立局面,但只要理性從研究報告數據就可看出,對於弱勢借款人而言,借貸多用於日常生活必需支出,信貸排除的問題,其實比高利率更具有危害性,如果弱勢借款人無法得到融資,將使低收入家庭金流能力惡化,增加過度負債以及更無力負擔還款等情況。
以德國狀況為例,利率上限政策使銀行大幅排除高風險借戶,並造成消費金融市場緊縮現象,再次證實信貸排除與低違約率,並無法成功遏止過度負債的成長率。
堂下浩認為,錯誤的利率政策已經嚴重衝擊日本經濟與社會,為此日本也付出相當大的社會成本,台灣不應該再重蹈覆轍。
Anna Ellison呼籲,利率政策的影響層面除了金融產業外,更擴及到整體經濟、社會環境,因此制定上更須謹慎思考,世界各國的寶貴經驗正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,如此一來才能將此議題回歸理性討論,做出正確的抉擇。
各國利率上限比較,如下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