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好轉,再加上各國降息後利率偏低,帶動亞太區房地產表現,亨德森全球亞太區房地產股票主管李俊華表示,亞太區房地產整體來看,需求還是大於供給,包括香港和台灣不動產都有供應量短缺趨勢,再加上企業負債率偏低,長期而言更看好中國和香港的發展。
過去一年的全球信貸緊縮,曾令房地產一再被股票市場打成高風險的有毒資產,但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,亞太區儲蓄率高、負債低,以及貿易多為順差等因素下,其實兼具有內部需求和固定投資等有利條件。
從市場供需面分析,像日本、中國、澳洲等主要國家,在過去三年一直維持適當住宅及商業不動產的開發量,香港和台灣更是有短缺趨勢,只有新加坡由於2005年到2007年開發過度,未來數年將可能供過於求,有價格下滑的壓力。
李俊華認為,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,中國和香港房地產仍是最佳標的,因為中國除了經濟成長動力強之外,房地產市場也開始出現一批管理完善和經驗豐富的公司。
而香港方面,受到政府不再提供新土地的因素影響下,供應量將持續緊縮,同時也會將受惠中國市場的正面影響。
至於台灣市場,李俊華指出,兩岸交流甚至陸資來台,可望帶動台灣出口貿易和就業市場的成長,長期對台灣經濟絕對有幫助,不過目前這樣的利多,只是還沒反映在房地產上。
李俊華認為,台灣房市潛在需求很高,但目前著重的豪宅推案,並不是需求標的,因此建議台灣建商應多著墨中價位的房產供應。
但現在台灣房地產業者的土地儲備量偏低,除了獲利不容易預估,對於提高法人對台灣房地產股票的投資信心,也會有一定的負面疑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