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在遭受金融海嘯襲擊後,亞洲可望成為率先吹起復甦號角的市場,百利達基金經理人鍾慧詩指出,目前世界經濟結構已開始改變,中國、印度在政府強力推動下,將成為亞洲市場的火車頭,更進一步帶動周邊國家復甦,唯一疑慮是下半年不確定性仍高,建議投資人保守以對,可選擇亞洲可轉債作為投資標的。
根據彭博資訊顯示,金融海嘯從去(2008)年發生到今年第二季,美國與歐洲金融機構資本募集,佔減計資產的比例分別為70%與95%,但亞洲金融機構資本募集資額,則為其減計資產的1.7倍,整個金融體系明顯相對穩健。
鍾慧詩認為,亞洲國家在經歷1997年和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,已經學習得到教訓,雖然現在依舊受制於海外需求衰退影響,不過基本體質良好,最有機會率先復甦。
特別是中國及印度兩個地區的經濟復甦結構,將從過去的對外貿易為主,轉為內需消費,因此內需市場所帶動的力道,會使中國、大中華區及印度的復甦腳步更穩健,有機會反應在下半年的區域股市上。
鍾慧詩觀察,中國現在一胎化世代逐漸成為新的動力,由於這群人的行為與過去大不相同,除了收入提高,消費的比重也大幅提高,預期將使中國的儲蓄率開始下滑,並因此帶動消費成長。
此外,中國政府積極拉近城鄉差距,農村收入增加,從三月以來,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總額成長率持續上揚,約在15%左右。
同樣在印度方面,鍾慧詩強調,為期長達十年的第十一次與十二次計畫,將投入高達6,750億美元金額。另外根據預測,印度的中產階級比重可望由2002年的27%成長至2010年的44%。
現階段股市高檔震盪,為避免搶進導致承擔套牢的風險,投資人可透過可轉換公司債佈局,先享有下檔保護,再伺機參與未來上漲潛能。
鍾慧詩解釋,可轉債能在「牛市時為股、熊市時為債」,等於進可攻、退可守,具備「隨漲抗跌」的特色。
像股市盤跌時,投資人不願執行可轉債的股票轉換權利,就會使價值逐漸消失,最後僅剩下債券價值,表現如債券一樣,因此會越跌幅度越小。反之,股市上漲時,可轉債的股票轉換權利具吸引力,價值開始上揚,因此越漲幅度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