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銀行公布中國今(2009)年經濟成長率,由3月預測的6.5%提升至7.2%,較美國、日本及歐元區無法翻正相形突出,顯示中國政策主導的各項振興景氣方案,已開始發揮作用!而「台股」、「新興市場」及「原物料市場」,在中國強力帶動下,已集結成一股投資新「四」力,成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投資新亮點。
復華華人世紀基金經理人陳美智指出,中國整體景氣已漸走出金融海嘯陰霾,5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已連續第三個月站上代表經濟成長的50,新出口訂單也首度回升至50以上,服飾、石化、設備訂單等多項產業訂單,都持續增長。
中國政府推出汽車下鄉、汽車貸款、汽車舊換新等一連鼓勵購車措施,讓中國有機會晉身為全球最大汽車銷售市場。中國的房地產及百貨通路也是一片榮景,今年1-5月新增貸款已超出去(2008)年全年規模,人均所得突破2,500美元,在美國開始省吃儉用之際,中國反倒是開始擴大投資及消費,展現經濟實力,成為全球投資人的焦點。
而馬政府在去年520上台後,兩岸關係日益和緩,隨著江陳會陸續召開,鬆綁陸客來台、敲定大三通,以及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(MOU),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相信,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「談起來」。
兩岸關係從政策利多逐步轉變為實質利益,包括觀光、航運、金融等相關產業,都可望直接或間接受惠。復華數位經濟基金經理人潘鳳珍認為,台股和平紅利的效應已展開,長期遭到低估的台股,可望回復合理評價水準。中國政府2008年底推行擴大至全國31省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,對於台灣電子產業就如同一粒大補丸,未來台股無論是在政策面、資金面及基本面,均可望受到兩岸題材的正面加持。
MSCI新興市場指數今年以來至6月26日止,漲幅達28.46%,明顯優於MSCI世界指數7.3%及MSCI歐洲指數的3%。復華全球平衡基金經理人詹硯彰認為,新興市場的內需廣大、消費力道強,尤其中國,由於資金效應仍未退去,下一波長線多頭走勢,仍可望由新興市場股市發動,舉凡新興市場的地產、金融、民生消費、基本金屬、農產品等類股,都是值得加碼的方向。
歐美國家經濟雖然依然疲弱,但在市場資金氾濫的情況下,石油、金屬及農產品等原物料市場仍不容小覷,除可作為防範通貨膨脹風險的投資工具外,中國的內需帶動,更是影響原物料行情的一大重點。
復華全球大趨勢基金經理人呂丹嵐指出,國際原物料市場除了與美元強弱及資金流動狀況有關,中國需求的多寡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,在中國政府主導各項振興景氣方案下,勢必會對原油、鋼鐵、水泥、農產品等全球商品市場發揮正面效應,建議投資人在把握中國崛起商機的同時,亦可對焦相關的原物料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