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融教育協會今(16)日公佈「2009第一季我國銀行財務經營績效評比」結果,表現最亮眼的前五名,依續為中信銀、兆豐銀、台北富邦、國泰世華、合作金庫等,其中名列冠、亞軍的兩家銀行,正好分別為消金市場與企金市場最穩健的代表。
至於財務結構、經營及獲利能力不佳,存放款不斷流失的日盛銀,則在總排名中墊底,高雄銀、聯邦銀、萬泰銀同樣被評比為不佳銀行。
這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國內24家上市、上櫃的銀行進行評比,所以台銀、上海商銀都不在名單中。總主持人台灣大學財金所教授黃達業解釋,因為評比細項中有針對股東報酬率,為了一致性與公平性才排除,但大致上並不影響結果。
黃達業表示,2000年亞洲金融風暴時,這項研究也曾被發表過,選擇在這時間點再度公佈,是想看去年開始的一波全球金融海嘯後,讓社會大眾瞭解目前國內銀行狀況。
評比項目總共分為五項,分別有「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」、「經營能力」、「獲利能力」、「規模」、「成長性」等。而中信銀在這裡頭,包辦「經營能力」、「獲利能力」的榜首。
黃達業指出,中信銀在2008年的ROA達0.8%、ROE達11.26%,都遠遠高於同業平均水準,勇奪獲利第一名並不意外。另外,華南銀受惠34號金融商品重分類,獲利能力排第四。
不過在經營能力上,黃達業強調,馬上就可以看出公股行庫的不彰,名列前五名包括中信銀、國泰世華、台新銀、玉山銀、台北富邦,都是民營銀行,合庫一口氣掉到第九名,華南銀更只有第十七名。
黃達業主張,國內根本不需要公股行庫,尤其兩岸簽訂MOU後,公股行庫的經營能力,根本無法到對岸競爭,因此目前表現出色的幾家民營銀行如果能持續併購,台灣金融業未來發展才會更有機會。
黃達業也預測,兩岸簽訂MOU的影響,會讓國內民營銀行排名繼續往上爬,公股行庫反而往下掉,至於中小型規模的銀行,有機會因為被併購而鹹魚翻身,但絕大多數還是可能消失。
銀行財務經營績效評比結果,如下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