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教育部與學界為了該不該於國中課程中加入理財課程,甚至列為基測的考題,而掀起討論的熱潮。其實若要真正落實理財觀念,除了將理財知識與工具編入課程之外,家長與老師更應該在生活教育當中,適時加入相關訊息,如此才能達到啟蒙孩子理財觀念的目的。
舉例來說,就可以從閱讀下手。哈佛人出版社編輯Nadia認為,閱讀不應該只是靜態的閱讀,師長在孩子閱讀完書本之後,應該要發想一些問題,刺激孩子回頭去想想故事的大意、有趣的地方,甚至是一些對自己的啟示。這樣才能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,而像是「理財」這樣的課題,也不見得讀一門「理財工具」,才能獲得相關的知識。
Nadia提到家長可以多注意生活中像是故事書、報章雜誌或是電視新聞,其實都可以變成理財教學的好素材。她以自己負責的一套童書「札克檔案」為例指出,『札克檔案』因為故事內容幽默,又結合了現實生活的場景,所以很能引起孩子的興趣。我們也曾經詢問過小朋友對於這些故事的反應,發現只要我們一問起問題,小朋友們都會搶著回答;而針對高年級的孩子,如果給他們一些延伸問題,他們往往也都能夠順著問題的方向去思考。
她舉例提到「札克檔案」系列當中的《我的曾祖父是貓》,雖然乍看之下是札克遇到投胎變成貓的曾祖父的有趣故事,但是當中提到曾祖父曾經是個發明家,並且因為將投資發明的獲利,在生前就存到銀行裡,經過好幾十年後因為「複利」而漲成好幾倍!
Nadia認為《我的曾祖父是貓》這樣一個字數不多的故事,很容易就可以讓孩子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,同時家長也可以發展出不同的問題。針對低年級的孩子,家長就可以講解「銀行與存錢」和「提款程序及相關要件」這些概念;而針對高年級的孩子,甚至就可以延伸至「貨幣的時間價值」和「什麼叫做投資?」這樣的問題。當然家長更可以依照各自的行業別來跟孩子做說明。
要啟蒙孩子對於理財知識的觀念,除了讓他們進入正式課堂了解金錢概念與理財規劃外,落實在生活中才是對孩子最有影響力、也是讓孩子能夠愉快地駕馭金錢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