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教育部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,未來國中生要上理財課並且要考試,消息見報之後,馬上引起正反兩方的激烈論戰,筆者認為「金融常識」可以考試,但是「理財」怎麼考?
我想問問提出這想法的官員,您自己的理財成績如何?常識夠豐富嗎?這樣的立意雖好,但是在台灣凡事只要冠上「考試」,一切就會變了樣,萬一這政策真的實行,許多家長可能要先「破財」送小孩去理財補習班,再來考慮下一步。
筆者非常贊成在正規教育裡面,加入金融常識的教導,讓孩子們早日了解什麼是利率、信用卡、現金卡、股票等等,這些孩子未來長大以後,金融相關常識絕對會比我們豐富許多,但若要強制考試就有待商確了。
因為理財是活的、是隨時在變動的、是生活化的,更重要的是需要累積實務經驗,既然理財是「活」的,怎麼能夠用硬梆梆的考試規範,套在每個人身上?而且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,對於理財常識的接觸,也有著差距,貿然實施這項政策的結果,可能在學生之間也製造另外一種貧富差距。
筆者這幾天正帶著小孩在泰國度假,在泰國當地跟導遊換了泰銖之後,小孩馬上問為什麼泰國的錢跟台灣長的不一樣?於是我告訴了他一些外匯的基本常識,雖然他似懂非懂,不過他也開始了解全世界有很多種貨幣,不是只有新台幣一種,
而且我也告訴他跟當地導遊換成泰銖,比較便宜,他馬上說,那我們可以多換一些回台灣給需要的人,那就可以賺錢了!這是孩子的玩笑話,但是金融理財相關知識,在生活化的教導之下,已經慢慢進入他的腦海裡。
這樣的效果絕對會比教條式的教導來的好,但是每個人的家庭環境不一樣,家裡做生意的人一定也會培養出另一套理財價值觀,既然每個家庭的理財觀都不同,就更不能用考試來規範,因為有哪個老師敢說自己所教的理財觀,一定是正確的?
金融常識可以考試,理財根本沒辦法考,建議教育部的官員下次說明此項政策時,不妨改口把「理財」改成「金融常識」,若是執意要考「理財」,那麼先請教育部編出一本教材來讓社會大眾看看,否則這項政策只會讓學生及家長未蒙其利先受其害,造成雙輸的結果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