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編按》現代人從出身起就享有健康保險,上班工作也要投保就業保險和勞工保險,就算失業在家也有國民保險等社會保險,而一般人則會自行購買壽險、意外險,或是醫療險來增加保障。
不過,這些林林總總、五花八門的保險,要怎樣保才保險?卡優新聞網從即日起推出全新專欄-【險中求險】,特別邀請保險達人鄭曉涵,用實際案例來告訴大家保險的眉眉角角。
《本文》你有買保險嗎?你是國華人壽的保戶嗎?想必正為金管會4日傍晚時分發布的「接管國華人壽」新聞,弄得心情七上八下,不知如何是好。
「之前繳的保險費會不會沒了?」、「還要繼續繳保費嗎?」、「要不要趕快向壽險公司解約?」…,相信不只是國華人壽的保戶,只要手上握有壽險保單的消費大眾,應該都會擔心萬一自己投保的壽險公司發生同樣的狀況,又該怎麼辦?
全台2、30家壽險公司,一向給人穩若泰山的感覺,在台發展4、50年來,從未傳出倒閉事件。沒想到經歷去(97)年的金融大海嘯,壽險公司卻因財務壓力紛紛傳出購併、外商壽險公司退出台灣市場等動作。
現在又加上國華人壽因淨值為負500多億元,資本適足率未達法定標準,而遭到金管會接管,著實讓台灣上千萬名保戶心驚驚,心裡也產生保險公司到底「保不保險」的疑惑?
不管政府主管機關接下來的動作是甚麼?打著甚麼算盤?對保戶來說,在乎的只是過去繳的保費,會不會有去無回?接管期間出險還可以獲得保險理賠嗎?
從金管會發布的訊息來看,現階段雖已委託保險安定基金接管國華人壽,但國華人壽被接管後,仍可繼續營運,持續受理保戶有關繳費、保險給付、保單借款、有效保險契約變更或終止等業務,並繼續承接新業務,也就是說,接管期間保戶權益並不會受到影響。
也由於壽險保單多屬長年期保單,繳費期往往長達1、20年,因此,如果保戶仍不放心而有解約的念頭,就必須了解保單一旦解約,一定會付出一些費用,也就是說,保戶解約後拿回的金額,會比之前所繳交的保費總額還要少。
此外,辦理解約後,如果保戶想要改向其他壽險公司選購新保單,將可能因年齡漸長,或是目前市場利率低,保費狂飆,同樣的保險保障內容,就必須負擔較高的保費,也有可能會因身體健康狀況不良,而遭壽險公司拒保,這些都是民眾必須考量的因素。不過,如果買的保單是屬於1年期的定期險,或許就可考慮不要再續保。
其實,每個保險消費者的家庭、健康狀況、經濟能力不同,建議還是先跟自己的保險業務員聯繫,仔細評估自身權益後,再做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