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假期讓人渾身覺得懶洋洋,趁著假期空閒的時候,整理了一些資料,以及看了這一陣子所發行的書報雜誌,很多議題都大同小異,電視台轉來轉去也都是同樣的話題,總感覺整個社會的氣氛,似乎隱藏著一種不安定的元素,順手看了一下過去這陣子股市的表現,金融股似乎逐漸擺脫這半年來的慘狀,逐漸往上走揚,其中很多外商銀行想要併購本土銀行的消息,是帶動這一波金融股反彈的一個重要點,台灣的金融體系會逐漸往這方向走下去嗎?
長久以來,外資的投入已經成為台灣股票市場的救命仙丹,有些過去在個位數徘徊的金融股,最近也異常的飆升,理由無非都是某一家外商銀行看上了某某本土銀行,所以股價飆升。外商銀行願意投入台灣市場當然是件好事,但這幾週以來的報導卻反應了幾個狀況,多家被點名外商可能入主的本土銀行,大多數是金融評比後段班的銀行,過去幾年下來的經營績效實在不是太好,外商會願意在這個時間點投入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撿便宜。
這些體質不太好的銀行現階段亟需資金的引進,外商當然也樂意掌握目前便宜的時間點,利用併購的動作快速的拓展營業據點,以及取得市場占有率,進而透過後續一些制度的引進,來改善銀行的體質。這其中我看到了某些銀行的老闆,利用了這個時機,想盡辦法的要賺最後一票,快速的衝業績、美化帳面等等,只求能夠賣個好價錢。
這讓我想起一個老闆曾經說過的一句話「把公司賣掉是賺錢最快的一個途徑」,這種種現象實在讓我覺得台灣的金融市場很悲哀,已經有點落到敗家敗到一個階段,然後趕快拖手的地步了。然而在脫手的過程中,又想盡辦法要撈最後一票,也難怪我有一些在外商金融圈工作的朋友,對於一些本土企銀的經營者,實在不敢恭維。
投入金融市場跟一般做生意不一樣,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,攸關著一個國家的生存命脈。多年以後,若外商投資失敗可以拍拍屁股走人,但留下的後遺症確是台灣社會需要來承擔的,我當然希望透過這一波外商的動作,可以讓金融市場重新洗牌,進而建立一個嶄新的金融秩序,汰舊換新獲得重生。
只不過大家更需要去思考的是外人怎麼看台灣?難道變成了一個只是可以撿便宜的地方嗎?國慶日就要到了,衷心期盼台灣能夠國泰民安,否則我真擔心如我在政府單位高層任職的一位長輩所擔心的,台灣會變成現在的菲律賓,期望不要有那一天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