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風災即將屆滿2周,整個政府救災的疏失,透過媒體不斷報導,已經表露無遺,甚至連事後記者會的解釋,也被批的體無完膚。
這次災害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,政府的能力在哪裡,許多媒體拿這次的救援行動與921地震相比,「總統下命令的速度、國軍動員的速度、資源如何統籌」都是被媒體認為比921震災時效率更差的項目,其實這些項目也可以用來觀察一家企業的競爭性及未來性。
總統就如同一家公司最高的經營者,行政院長就是CEO(執行長),當經營者無法把方向及想要得到的結果,清楚告知執行長,只讓執行長單打獨鬥,最後的經營成果,還是要經營者自行承擔。
這次風災究責大家把矛頭都指向總統正是如此,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在面臨危機,或者經營成效不如預期時,經營者通常會自己兼任CEO負起企業經營的成敗。
過去一年發生金融海嘯時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經營者,又重回第一線兼任執行長,帶領企業走過金融風暴,這樣有責任感的經營者,通常是股市裡的績優股。例如鴻海、台積電都是如此。
再來看看這次政府被批評的一點,政府在面對災民及媒體時,提不出「政府現在準備做什麼」,講的盡是「未來該如何防範災害、未來會怎麼做」,就如同一家企業對外宣布,我們未來三年業績可以達到10億,可是對於今年的業績,卻不敢預估,這樣的企業也就不值得投資,過去許多地雷股就是這種情形。
而且這次政府把許多責任往外推,完全不檢討自己,好像某些企業營收不符預期時,只會把經營責任推給大環境不佳、景氣不好…等,完全不檢討自己經營模式。我們可以觀察有些上市企業在說明公司業績時,老是用這種態度,當然這些公司股價的表現也不會太好。
一場風災把政府的缺點完全顯現出來,這些缺失也可以用來檢驗一般企業的經營,因為治國跟經營企業是相似的。這次政府的缺失我們幾乎可以倒背如流了,往後不管是在求職或是尋找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時,都可以用這次評估政府救災的標準來評斷企業,或許也是這次風災帶給我們的另類啟發吧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