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任行政院長提出了「庶民經濟」的概念,他認為政府不能只專注在冷冰冰的經濟數據,要提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,這樣人民才會有所感受。院長提出這樣的概念,筆者認為非常的好,否則人民根本不會知道政府每個月公布的那些經濟數字代表什麼,政府也容易因此跟人民的感受脫節,但是人民最在意的是節節高升的失業率,以及年年退步的薪資水準,政府要如何因應?
筆者不解全世界都在談景氣復甦,股市也脫離谷底往上攀升,與升斗小民息息相關的失業率及薪資水準,怎麼一點起色都沒有?
政府最近又要開放保險業者購買不動產的限制,可想而知相關類股又會有一波表現,這樣一來又將營造出景氣復甦的氣氛!政府透過政策及財團的炒作,的確可以拉升低迷的經濟氣氛,但是這與我們何干?
如果說現在要推行的叫「庶民經濟」,那麼過去政府推行的就可說是「財團經濟」!國外有類似庶民經濟的數據,例如漢堡指數、平價咖啡指數等,這些與升斗小民息息相關的指數,才能真實反應出老百姓的生活。
筆者衷心期盼庶民經濟的理念可以真正落實,政府政策的推行才能迅速的在人民身上發生效果,否則每個政策都是企業財團先獲利,這叫人民情何以堪!
但是在推動庶民經濟之前,人民最能感同身受的「失業率」及「薪資水準」必須要盡快解決,這兩個數據一定是庶民經濟理論最重要的根本,這兩個數據惡化的情況若不能改善,庶民經濟相關數據一定也是慘不忍睹!
觀察這一年來台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,有個重要原因,就是企業財團都把未來的經營重心放在中國,台灣只要維持原本的運作規模即可。政府一方面在鼓勵兩岸交流的同時,對於產業過度傾斜中國,似乎也沒太多辦法。
股市也有類似的狀況,過去只要某某企業獲得國內重大工程及標案,股價一定會立刻反應,投資人現在對於這樣的消息,卻沒有太大反應,反而是某某企業在中國市場高度成長,這樣的消息才會引起投資人的關注,連投資人的心態都把目標放在中國時,可想而知財團企業更是如此!
台灣正走在一個十字路口,兩岸高度開放一定會與庶民經濟的理想,有所衝突,如何在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,還是只能靠政府的智慧了!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