儘管國際油價、原物料價格上漲,但國內的消費者物價還是負成長。主計處統計1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下跌1.59%,已是連續10個月的負成長;代表商品成本的躉售物價WPI,正成長0.84%,這是連續12個月下跌之後,首次轉為正成長,CPI與WPI對國際原物料價格的漲幅,反應不一。
11月CPI下跌1.59%,蔬菜、水果、家外食物等食物類價格走跌,加以機票、國外旅遊團費,受景氣不佳及H1N1新流感疫情影響,價格走跌,只有油品價格是隨著國際油價走揚,抵銷部分商品售價的跌幅,剔除新鮮蔬果魚介及能源後,核心物價下跌0.84%,與上個月維持差不多的跌幅。
11月WPI年增率上漲0.84%,主要是因為化學材料、原油、石油及煤製品等行情走高,與煤、礦砂等其他礦產品價格下滑,交互影響所致。其中,國產內銷品漲0.57%,進口品漲4.02%,出口品跌2.03%。
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,最近農工原料價格走高,只反應在WPI上,從資料上觀察,WPI指數98年1月是99.2,漲到98年11月的104.95,漲幅是5.8%,反觀CPI,98年1月是104.43,到11月才105.10,漲幅相對緩和,不到1%。
分析原因,主計處認為,農工原料價格上漲時時,企業生產成本增加,但零售端並未全盤反應,因為民眾消費動能還沒有全面恢復。雖然失業率下降,但降幅有限,加上所得成長速度也緩慢,影響消費動能,所以廠商還是得透過促銷,銷售商品,價格要調漲,不太容易。
對廠商而言,原料成本上漲雖然有壓力,但是透過調整生產方式,例如將生產線外移,或是改進製程、與其他同業聯盟購買原料等等,都可以壓低成本,減緩因為原料成本上漲而調漲售價造成的壓力。因此導致WPI走揚,但CPI沒有跟進的情形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