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批美國帶骨牛肉今(15)天上午清晨將抵台,相關單位都嚴陣以待,農委會防檢局、經濟部標檢局,以及財政部海關,同步進行把關工作。不過,防檢局表示,美國帶骨牛肉的檢疫規範,比照一般牛肉處理,並不因為帶骨與否而有所不同,而且大家最關切的變異普利昂蛋白檢測,也無法從牛肉裡面檢驗出來。
防檢局表示,美國進口帶骨牛肉會逐箱開驗,程序上會先從貨櫃編號開始檢查,先核對原始號碼,箱子外包裝品名及內容物是否相符,以及檢疫證明書等等。至於開箱檢查肉品,防疫單位要確認的是進口品是否純為帶骨牛肉,沒有夾雜牛內臟牛眼睛等不得進口的部位而已。
美國帶骨牛肉也是衛生署三管五卡的對象,所以衛生署委託經濟部標檢局代為檢驗,為了確保牛肉來源的安全性,標檢局則會查驗美國農業部發出的三張證明文件,包括:衛生證明、檢驗證明以及輸台文件。
標檢局負責的開箱檢驗部分,因為進口帶骨牛肉是冷藏冷凍的商品,所以首先會先檢查溫度,測量貨櫃的溫度是否正常,如果溫度不正常,就怕肉質會變壞,必要時會做開櫃前的檢查動作;在開櫃之後,則是會做帶骨牛肉的取樣,送到實驗室進一步檢查動物用葯,包括:抗生素、荷爾蒙、抗菌劑,以及農藥殘留等等。
至於,馬政府與美國簽約承諾全面開放美國牛肉進口,引起國內消費者恐慌的原因,就是美國是狂牛症疫區。而標檢局指出,牛肉產品是否遭到變異普利昂感染,是農委會負責範圍。
對此,農委會表示,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從牛肉裡檢驗變異普利昂蛋白,向來就是從屠宰端著手檢驗,從牛隻腦部取樣才能檢驗是否已感染狂牛症,而無法從肉品進行檢查。
農委會強調,依據歐美研究顯示,牛隻如果感染狂牛病,感染物質對腦組織有絕對的趨向性,最終會集中在腦組織內累積聚集。也就是說,腦組織內如果沒有偵測到會引起狂牛病的異常普里昂蛋白,則在該牛隻的肌肉、內臟及其他神經組織內,也不會有致病物質的存在。
防檢局強調,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訂定的診斷標準,也是針對腦部檢體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,做為篩檢工具,並沒有針對其他肉品部位篩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