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保險在台灣發展以來,一直被視為是次要通路之一,2002年時銀行保險通路佔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僅18.2%,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迅速,與業務員通路分庭抗禮,2009年更一舉超越業務員通路,衝到63%市佔率。
根據壽險公會資料統計,2009年有63%保單是從銀行通路所賣出,比起前年度成長高達42.5%,反觀傳統業務員通路衰退25.7%,對新契約保費收入貢獻度僅33%,可發現銀行保險通路已經不再是次要通路,而躍升成為主要通路之一了。
第一金人壽總經理林元輝指出,這改變主要來自民眾因金融海嘯影響投資心態轉保守,導致銀行定存爆量,銀行便順勢引導資金到相對風險低的保險商品;二是因民眾對於保險商品接受度及熟悉度提高,在選擇保險商品的自主性也越來越高,已經不再像以前等著業務員上門推銷,而更願意主動向銀行詢問相關的保險商品。
一般在銀行通路銷售的大部分是理財型的商品,包括儲蓄險、利變型商品、變額年金等,但因為在銷售時容易與定存比較,造成客戶混淆,甚至是日後的糾紛出現。
為了確保自己能夠買到適合的商品,降低日後發生糾紛的機率,第一金人壽總經理林元輝提醒民眾,在購買前可以跟銷售人員確認以下六大問題,幫助自己了解所購買的商品:
1.業務員推薦的商品是保險?還是定存?
2.這項保險商品會收取哪些費用呢?
3.這張保單會有風險嗎?盈虧需自負嗎?會影響到保障額度嗎?
4.提前解約會收取費用嗎?是否有綁約?
5.宣告利率會調整嗎?多久調整一次?
6.購買一年期醫療險,是否有保證續保?
林元輝指出,民眾到銀行買保險的行為模式,已經越來越成熟,但不管用使用哪種管道,建議民眾購買前,還是需要先檢視自己的需求及目的,避免看到高利率或高報酬率就衝動購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