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委會主委接受媒體專訪時,說了一句「兩萬二的薪水新鮮人還嫌少?」,此話一出馬上引來各界痛批。筆者認為主委說話或許太過直接,但卻也反應出了台灣就業市場的現況。
我每年都會審閱一些社會新鮮人的履歷,這些年很少有新鮮人的要求的薪資超過25,000,而低薪已經是台灣10年來的事實,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應該好好思索台灣出了什麼問題,而不是只會打口水戰。
每當我問這些求職的新鮮人為什麼期望待遇寫這麼低?標準答案一定是「大家不都是這樣的起薪嗎?」,而且深怕要求太高的待遇,會讓公司覺得「白目」,所以大多數只敢寫23,000左右的期望待遇。
反觀我們的鄰近國家-韓國,目前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大約合台幣40,000,雖然韓國物價水準比我們高,但是平均下來該國薪資水準,仍然比我們高出一截,為什麼韓國能而我們不能?
過去10年韓國各項產業從汽車業、電子業,甚至娛樂業都呈現高度發展,並且輸出到全世界大賺全球各地的錢,而且這些產業是紮紮實實的在韓國本土發展起來,可以提供廣大就業機會,提升人民薪資所得,因此所有產業都賺錢之後,人民薪資水準自然會往上竄升,
然而台灣,能夠與他國競爭的只有電子業,可是我們的電子業大部分還是以代工為主,工廠也超過5成以上設立在中國大陸,所以造成台灣有很多賺錢的企業,而人民薪資所得卻不斷往下掉的怪現象。
韓國各種不同產業的產品,都能賺世界的錢,台灣呢?能夠端上檯面的還是只有電子業,例如HTC、Acer這些品牌,其他產業就缺乏競爭力了。再看看娛樂產業,韓劇風行全球創造無數商機,而台灣劇呢?還是只能停留在捏爆橘子、把人火烤這類灑狗血的形態,政府無法幫各項產業升級,產業競爭力下降,薪資水準當然無法提升。
當政府宣稱經濟復甦,外來投資增加時,請不要沾沾自喜,若是這些投資無法提供就業機會,帶動薪資水準上升,以及紮紮實實的產出一些東西,那麼這些投資也只是一場有錢人的金錢遊戲而已,對於廣大的民眾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人民薪資水準低落的背後,其實代表的是台灣產業競爭力的衰退,這不是拼命開放政策讓資金回流台灣,就可以解決的,官員大人們您知道嗎?大家不要再吵22,000的薪資是否太少,而該好好想想自己及台灣未來的產業競爭力在哪?這樣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