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新興亞洲國家近年來出口大幅成長,但一向是最大貿易夥伴的美國和歐盟,目前非必要需求回升速度仍遲緩,因此新興亞洲出口能維持如此強勁的水準,表現令人驚艷,就有金融業者研究發現,最近亞洲的出口動力,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消費帶動。
過去大多數人總認為,出口到中國大陸的貨物,多為「加工貿易」,也就是還需再加工,最後再出口到西方市場的貨品,中國內需只佔很小一部分;可是如今這種情況已經逐漸改變,從統計數字顯示,中國消費者在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已扮演重要角色,更代表亞洲已開始和西方有部分脫鉤。
ANZ澳紐銀行表示,正當美國消費者開始縮減支出,以重建家庭收支之際,中國的消費者開始穩定增加消費,尤其隨著中產階級持續快速擴大,有越來越多錢用在非必需消費品上。
雖然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,只有美國和歐元區的五分之一,家庭消費也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約35%,不像美國和歐盟各佔70%和60%之高,但由於中國消費保持在高度和穩定的速度,但美國和歐元區的消費因家戶仍在修復財富,只會溫和成長,因此中國消費者在東亞產品市場的重要性,預料將會與日俱增。
但ANZ澳紐銀行也指出,如今全球尚未完全脫離金融危機,不可能斷定中國零售銷售的「突破點」能持久,目前情況有可能只是反映危機時期的特殊現象,到最後終將逆轉。
不過無論如何,中國對於台灣、香港、南韓、新加坡這亞洲四小龍的出口成長貢獻,比以前大了許多,反觀美國市場的貢獻則減少,甚至轉為負成長,顯見除了帶起區域內貿易,更成為主要動力來源。
因此,ANZ澳紐銀行強調,中國的消費者不能再被忽視,他們已經是帶動區域內貿易的重要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