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載台北市最後一塊綠地202兵工廠,明(100)年將移為平地作為生技園區,此舉引發了環保人士的批評,他們認為台北市僅存的一塊綠地,應該留給台北市民,而且生技園區也不是非在202兵工廠現址,環保人士希望此案還有轉圜的餘地。
類似這樣的爭議,未來只會變多不會變少,台灣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提升國際地位,並跟上世界潮流,環保與經濟成長之間的衝突點,必須要好好化解,類似這樣爭議的解決方式,其實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遠見及長期競爭力。
每個周末我都會收看介紹其他先進國家目前經濟現況的新聞節目,長期收看下來我有了一個心得,台灣是一個「會賺錢、有錢的國家,但並不是一個進步、有遠見的國家」。
以202兵工廠是否拆遷為例,我看到進步國家的城市一定有綠地、有公園並且大量提供給人民使用,而且他們不是隨便開發綠地,而是可以把垃圾場或一些經濟價值低的土地加以開發,並且透過精密的設計,把垃圾場所產生的沼氣轉化為電力,提供綠地附近的居民使用。
而類似202兵工廠這類的天然綠地,一定是加以保護同時規畫為教育用途,讓更多人可以受惠,而不像台灣單獨只是為了某個產業的經濟用途,而開發完全沒有整體規畫的概念。
長期收看這些新聞節目後,筆者可以確定台灣人的賺錢能力絕對沒有問題,甚至大幅超前其他國家。但或許是台灣人太執著於眼前的利益,而忽略了長遠發展的重要性。以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「節能減碳」政策來看,國外的做法是從環保、建築、能源等政策多管齊下,並且訂出目標立刻著手執行,民眾可以感受到政府執行政策的決心,也清楚知道這些政策的意義,全國民眾上下一心,政策自然容易推動。
反觀台灣對於節能減碳只是喊喊口號,並且由政府首長帶動不穿西裝、隨手關燈等枝微末節的小事,看不到大方向及目標,台灣在節能減碳這個潮流上,又落後其他國家一大段距離了。
筆者最近大量收集國內外的資訊,想了解其他國家到底在做些什麼?因為我發現台灣貧富差距、薪資水準等問題,都與國家長期的目標及執行力息息相關。當其他國家在規畫未來20年的藍圖時,我們的立法院還在為了產創條例營所稅的0.5%差距爭吵不休,完全看不到任何遠景的討論。
一個國家如果能夠跟上世界的脈動自然會富足安康,人民自然可以分享其成果,但若是像目前的現況人民,只能靠自己打拼,那麼台灣將與國際漸行漸遠,其後果也將由全體人民來承擔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