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建會打算組團赴新加坡考察如何降低失業率,行政院長也信誓旦旦設定年底失業率要降到5%以下的目標,為了這個目標政府不惜花大錢,創造短期就業機會,而經建會主委也說「花錢救失業率其他國家也在做」。
再過一個月就是暑假了,為了因應大量畢業生即將投入就業市場的衝擊,國防部甚至提出了提早入伍方案、教育部也推出「四加一」方案,鼓勵學生留在學校進修,以避免失業率瞬間提升的窘境。
筆者認為失業率短期固然要救,但是也必須有長遠的規劃,否則短期勞工充斥台灣,生產貢獻度不高,對台灣來說將會是一件可怕的事。
失業率要大幅降低,勢必要釋出大量的就業機會,大量就業機會哪裡來?只有勞力密集產業才有可能提供,依照台灣目前的現況,有可能再走勞力密集的回頭路嗎?
為什麼一些歐美先進國家失業率都偏高?其中有個原因就是歐美國家早就放棄了勞力密集產業,透過產業升級創造國家更多的財富,進而推動完善的社會福利措施,這些國家的人民生活一樣在水平之上,這是個弔詭的現象,政府又該如何取捨?
有人會拿新加坡當案例,新加坡也沒有發展勞力密集產業,失業率為何如此低?這是因為新加坡人口較少,要充份滿足就業市場比較容易,就如同台北市的失業率較中南部失業率低,是一樣的道理,看看同為四小龍之一的韓國,這幾年除了產業升級做的很成功,創造不少就業機會外,他們的電子產品大部份的生產,仍然是掌握在自己手裡,只有少部份交付代工,所以又留住了大量的就業機會,失業率自然大幅降低。
回頭看看我們自己,自金融風暴發生以來,政府救失業率似乎只有花錢創造短期就業一途,完全拿不出其他辦法。其實我個人並不喜歡「救」失業率這名詞,因為失業率是沒辦法救的,而且政府把心力放在那只有零點幾趴的失業率上,反而忽略了振興經濟真正該做的事。
環顧歐美先進國家這些年的失業率也鮮少低於5%,但是其國民所得卻是我們的好幾倍,當人民富裕、國家富裕,自然可以有更多措施減低失業人口對社會的衝擊,短期的失業率或許該救,但是總不能長期一路救下去,救到最後或許失業率低了,國家競爭力也流失了,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?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