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私立高中職的學費問題,讓教育部被社會大眾罵得滿頭包,原本定的學費標準,又加入了排富條款,此舉已經引來許多家長的不滿,後來又把排富的標準訂在年收入60萬的家庭,此舉更讓社會輿論嘩然,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排富標準,又再提高到年收入90萬的家庭。
其實不只是學費問題,政府目前在訂定各項社會福利政策時,「排富」一定會被拿出來討論,大家認為如果這些福利政策不排富,那麼就是這些有錢人也享受著一般納稅人所繳的錢,這些富人已經夠有錢了,所以不應該享受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,以免浪費資源,這樣的理論看似有道理,但是合理嗎?
姑且不論有錢人是不是比一般人更懂得節稅,站在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,這些有錢人「能不能」享受社會福利,與「該不該」享受社會福利,其實是兩個層面。
目前的社會輿論都傾向這些人「不該」使用社會福利,以免浪費國家資源,但是如果這些富人也正常繳稅,繳的稅是一般人的數十倍,甚至數百倍,那他們為何「不能」享受這些社會福利資源?他們繳了這麼多的錢,如果每項社會福利措施都要「排富」,大家平心而論,是不是也是一種不公平?
這問題背後其實也隱含著一個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:「政府課不到有錢人的稅」,就是因為這印象,已經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,所以社會對富人是敵視的,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了部份富人貢獻了社會高額的稅收,我們也別忘了當我們正在享受良好的公共福利政策時,也包含了這些富人所繳的稅。
所以我們其實不用過份強調這些富人「不該」使用社會福利,我們反而應該要求政府建立更公平的課稅環境,重建人民對政府課稅的信心,否則「排富」表面看似公平,但其實又造成了另一種的不公平。
當政府回應民意定出許多社會福利的排富條款時,也請努力改善目前的課稅辦法,只要讓人民相信富人也交了高額稅收,排不排富其實就不是這麼重要了,若政府不能建立公平的租稅環境,一昧的排富也只是另一種民粹的手段而已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