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宣告將於明(100)年正式把理財教育納入學程,而花旗基金會與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,則公布台灣青少年的價值觀及理財知識、行為的調查報告,結果發現在未進行宣導前,信用卡相關題目學生得分平均低到只有42分,即便宣導完後,也僅僅提升至43分,顯見信用卡的正確相關知識,許多國中、高中學生仍普遍欠缺、有待加強。
不過,所幸包括像「融資與信用」、「機會成本」等相關的概念,原本瞭解程度就相當不錯,「單利與複利的差別」在宣導完後,效果也有明顯的提升,整體來看,平均財務智商從61分增加為67分。
花旗(台灣)銀行公共事務中心負責人廖麗雪表示,跟二年前時發生金融風暴的調查相比,學生們的理財行為確實產生實質影響,普遍變得較簡約,雖然擁有的平均零用錢從547元增加到633元,但會將零用錢存下的人,從2%巨幅上升到65%。
調查也進一步發現,只有28%的國中和高中學生會規劃,並且執行零用錢的用途,而44%的人停留在會先想想零用錢該怎麼用,但是不會依此執行。
廖麗雪強調,目前青少年的理財資訊,主要還是來自家人居多,其次是電視(50%)、老師(40%)、網路(37%),顯示父母在家中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媒介,學校教育也亟待加強金融理財相關知識。師長都應與青少年討論,以便瞭解他們在電視、網路學到的理財資訊是否正確。
廖麗雪也建議,父母可從讓青少年知道家中有關於他們的花費開始,甚至一起討論如何準備未來繼續升學的學費,或一起出遊、吃飯時的預算與費用,或者討論零用錢的使用與內容,藉此更瞭解他們的生活、需求與價值觀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北、中、南區的學生在宣導前,測試出來的財金知識差距不大,約都在60~62分間,但資源有限的東部學生平均則只有55分。顯然資源愈有限的地方,學生接觸到相關資訊的機會就較少。